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盛世治淮 安澜兴邦:写在新中国治淮60周年之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0年10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 姚润丰、蔡敏、张兴军)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闸前,几个孩童正在嬉笑玩耍。王家坝保庄圩里,传来婉转悠扬的二胡声。63岁的赵年喜自记事起,经历了近10次蓄洪,不停地搬迁转移。2004年搬迁到保庄圩居住后,房屋安全了,生活也安定幸福了。“手头有了积蓄,家里买了彩电、空调,现在咱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和保庄圩内这份宁静生活一样,深秋踏访千里长淮,一座座枢纽工程拔地而起,一道道堤坝蜿蜒而去,一排排移民新房鳞次栉比……从过去风吹沙飞满天黄,到而今田园似锦稻花香;从十年就有九年荒,到旱涝保收“米粮仓”;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到洪旱无虞、风调雨顺、欣欣向荣;从百姓易患佝偻、黄牙病,到身强体壮奔小康;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到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60年的持续治理,沿淮儿女历经艰苦奋战,在被称为“最难治理的河流”上书写了壮丽篇章。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沿淮人民这一多年夙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今天,才真正变成了现实!

    波澜壮阔——60年来,党和政府承扬禹风、不懈治淮。国务院先后12次召开会议推进治淮工作,沿淮各省攻坚克难,开展了一场气势恢宏、百折不挠的治淮历程。

    淮河,是一首流淌的诗,绵延不绝,记载着两岸百姓难以言说的恩怨。

    淮河,是一首悲伤的歌,如泣如诉,倾诉着多少自然灾害和辛酸苦痛。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由西向东,流经豫皖苏鲁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曾是千百年来淮河儿女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但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变得桀骜不驯、泛滥成灾。“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翻开史册,淮河章章页页全是血泪:

    ——黄河夺淮初期的公元12、13世纪,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公元14、15世纪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75次;公元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间,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新中国成立以来,1950、1954、1957、1975、1991、2003、2007等年份发生了较大洪涝灾害,1966、1978、1988、1994、2000、2009等年份发生了较大旱灾,均为10年左右发生一次。

    ……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水旱灾害频发,罪不在山水而在治水的力度与举措。1949年新中国成立,淮河,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0年10月14日,在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毅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60年来,国务院12次召开治淮会议,在淮河治理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对淮河治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1957、1969、1970、1981、1985年国务院先后5次召开治淮会议,推进治淮工作;1991年9月,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1992、1994、1997年,国务院先后3次召开治淮会议,加快治淮步伐;2003年10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和治淮工作会议,要求2007年底基本建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9年12月,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淮河治理,要求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治淮工作。2010年6月,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要求用5至10年时间着力解决好淮河洪涝干旱等突出问题。

    60年来,沿淮四省攻坚克难,奋力推进各项治淮工程建设,千里长淮掀起一轮轮治淮高潮:

    ——安徽省累计投入478亿元,开挖土石方125亿立方米,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防洪工程相继建成,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

    ——河南省在淮河流域内建成水库1401座、总库容130亿立方米,修筑堤防1.1万公里,建设滞洪区4处、滞洪库容6.68亿立方米,初步形成流域防洪排涝减灾工程体系;

    ——江苏省投入近700亿元,开挖土石方79亿立方米,建成流域性骨干堤防4630公里,修建各类水库402座,建设大中型水闸282座、大中型灌排泵站166座,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挡潮、除涝、灌溉、调水工程体系。

    60载治淮岁月,60年艰辛历程。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介绍,60年来,淮河流域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5700余座,总库容300亿立方米。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枢纽和湖泊等防洪工程措施与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共同组成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基本形成,淮河流域总体防洪标准得到明显提高。

    沧桑巨变——60年来,治淮资金高达239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3913亿元,投入产出比1:5.8,淮河流域从此告别“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面貌,实现了彪炳史册的辉煌跨越。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盱眙官滩镇戚洼村大孟组72号田广明的家。老田家屋后100米不到,是淮河入洪泽湖的湖口,离湖岸不远停泊着渔船。自从解除水患威胁后,老田代耕了50亩地,整天围着庄稼忙,一年收入6万元。子女都在远方,家里4个老人加起来有300岁,守着洪泽湖过着平静的日子。

    这份泰然自若的背后,是60年持续治淮铸就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巍巍丰碑!

    60年持续治理,流域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较高标准的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保障工程体系已经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目标基本实现……今日的沿淮人民,不仅远离洪水威胁,更实现了安居乐业,和全国人民一样,将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却是最有说服力的:

    新中国治淮60年,治淮总投入达到239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3913亿元,投入产出比1:5.8。其中,中央及省级投入667亿元,占总投入28%;地方投入710亿元,占总投入30%;群众投劳466亿元,占总投入19%;事业费投入326亿元,占总投入14%;其他投入220亿元,占总投入9%。

    ——防洪工程投入736亿元,产生效益6544亿元,投入产出比1:8.9,累计减淹面积48337万亩。

    ——除涝治渍治碱投入507亿元,产生效益2386亿元,投入产出比1:4.7。全流域耕地除涝面积达8740万亩,增产粮食2845亿公斤。

    ——灌溉投入640亿元,产生效益2970亿元,投入产出比1:4.6,增产粮食3496亿公斤。

    ——水资源配置投入162亿元,产生效益775亿元,投入产出比1:4.8,累计增供水量2382亿立方米。

    ——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水力发电、城镇供水、水产养殖等投入345亿元,产生效益1238亿元,投入产出比1:3.6。

    60年持续治淮,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总体提高到50年一遇;淮北重要跨省支流的防洪标准除洪汝河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外,其他均提高到20年一遇。部分易涝洼地的排涝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重要排水河道的排涝标准达到或接近3年一遇。

    60年持续治淮,流域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淮河洪水入江畅流、归海有路,可以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水资源和水生态得到保护。

    化斥卤为稻米,变灾害为福利。从长远看,淮河安澜的最大意义,可以使沿淮各地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抓发展。随着淮河的逐步安定,豫皖苏鲁四省正在谋划的新一轮大发展中,淮河流域的粮食、煤炭、电力、重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为加速中部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继往开来——水多与水少,排污与治污,发展与生存……特殊的地理、气候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治淮必然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治淮大业任重道远。

    1950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时明确提出“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建设者:“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是大禹以来从未做到的。”

    60年来,淮河两岸儿女历经艰苦奋战,在被称为“最难治理的河流”上筑起了一座又一座治水丰碑。如今,昔日洪流宣泄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不再,清凌凌的淮河水灌溉着淮河两岸的万顷良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家一户、一草一木……我们可以告慰周恩来总理:淮水安澜,功在禹上。

    尽管淮河流域告别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面貌,但中游平原洼地涝灾严重、下游洪水出路不畅、行蓄洪区安全设施薄弱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淮河。治淮,任重道远。

    正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所说:对于怎样根治淮河,我们还远远没有毕业。

    “淮河不根治,沿淮无宁日。”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由于淮河流域水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淮河治理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通过继续推进淮河治理,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统筹解决好防洪、除涝、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为淮河流域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淮河治理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今年的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一轮治淮的重点:实施行蓄洪区调整与建设、平原洼地治理、居民迁建以及重要支流河道治理等,构建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以此为新起点,沿淮各地正紧锣密鼓,即将打响新一轮治淮战役:

    ——安徽省已经将扶持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作为省政府近年来“几件战略大事之一”,新建、扩建、重建、技改泵站近50万千瓦,经过5到10年的努力,使常年水患频发的淮河流域“大水袋”就能变为“大粮仓”;

    ——江苏省通过新一轮治淮建设,实施治淮“老三项”、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行蓄洪区安全建设、重点洼地治理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基本满足淮河下游地区防洪减灾安全保障需求;

    ——河南省将建成出山店水库,力争使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加快低洼易涝地治理,2020年前将4648平方公里低洼易涝区排涝标准提高到5年一遇,完善排涝工程体系,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六十一甲子,五千载春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沿淮群众的团结奋战,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实现之时,淮河流域的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将会得到可靠保障,一个碧波荡漾、江河安澜、人水和谐的新淮河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关链接
· 中国邮政发行《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纪念邮票
· 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
· 《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发行
· 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邮票首发式在"四省七地"举行
·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治淮工作座谈会
· 回良玉出席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