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0月24日电(记者张兴军)记者从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获悉,自1999年10月下闸蓄水以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总体运行良好。通过精心调度、科学管理,截至目前,工程在防洪、减淤、供水、灌溉、生态、发电等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小浪底工程坝址位于黄河干流最后一个峡谷出口处,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千米,下距黄河花园口128千米,控制黄河92.3%的流域面积、90%的水量和近100%的泥沙。工程概算总投资352.34亿元人民币,其中内资260.07亿元,外资11.09亿美元。
小浪底水利枢纽1994年9月12日开工,1997年10月28日截流,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12月31日主体工程全部完工,2009年4月7日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由此标志着工程进入正常运行管理、全面发挥效益的新阶段,为人民治黄事业树起了一座新的历史丰碑。
据小浪底工程总工程师张利新介绍,为严密监视工程运行期间的安全状况,小浪底工程共设计布置3000多个观测测点,涉及30余种观测仪器与设施,形成了一套严密、科学的安全监测系统。自1999年下闸蓄水以来,总体运行良好。
由于处在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位置,按照设计,小浪底工程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工程运用分为三个时期,即拦沙初期、拦沙后期和正常运用期。
相关数据显示,小浪底水库总库容为126.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黄委会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王震宇告诉记者,小浪底工程建成后,与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联合运用,可使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不足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与三门峡水库联合运用,可基本消除黄河下游凌汛威胁。
2003年8月至10月,黄河流域遭遇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华西秋雨”,中下游干支流相继发生10余次洪水过程。按照黄河防总的统一调度,小浪底水库进行蓄洪、削峰、错峰运用,拦蓄洪水58.5亿立方米,将黄河下游可能出现的6000立方米/秒洪峰消减至2800立方米/秒以下,避免了滩区179万人口转移及375万亩耕地遭受水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10亿人民币。
除了防洪,小浪底还有巨大的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作用。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小浪底水库入库沙量约32.5亿吨,出库沙量约5.8亿吨,拦截了近27亿吨(约25亿立方米)泥沙,对下游河道起到了有效的减淤作用。尤其自2002年以来,黄河防总连续实施10余次调水调沙运用,使河道主槽行洪能力从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有效缓解了下游“二级悬河”的威胁。
王震宇表示,小浪底水库有75.5亿立方米的淤沙库容,按设计方案,可以拦沙运用20年,为下游河道减少100亿立方米的泥沙淤积。但随着时间推移,小浪底原始库容会越淤越小,最终降到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
在供水和灌溉方面,来自黄河水调部门的材料显示,2000年至2009年,小浪底水库累计供水量为1624.6亿立方米,累计补水量为660.99亿立方米,为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提高了下游地区4000万亩灌区的灌溉保证率,缓解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紧张局面。同时,通过科学调度,水库还为5次引黄济津、8次引黄济青、3次引黄济淀提供了充足水源。
2009年年初,黄河流域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五省发生持续干旱,干旱面积高达上亿亩。为此,黄河防总及时发布黄河干旱预警,并连续7次加大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最大下泄流量达到900立方米每秒,整个应急调水期间,小浪底出库水量67.36亿立方米,下游抗旱引水创1999年以来同期最大值,为保障中部粮仓的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河南电网的主要调峰、调频电站,小浪底水电站提高了电网的安全性和供电质量,有效缓解了河南电网用电紧张局面。6台机组投运以来,年发电量、年利用小时数、运行时间和可靠性不断提高,目前各主、辅系统运行稳定正常。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小浪底水电站已累计发电420.2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39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836万吨、烟尘排放约9.32万吨,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能源的同时,也为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小浪底工程建成投运后,通过合理调度,还保障了黄河下游及入海口的生态需求流量,大大改善了黄河下游生态环境,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明显增加。仅2005年第4次调水调沙就使新淤地向海内推进1.6公里,新增湿地2万亩。黄河下游以及库区大片湿地的形成,使久别的鸟类重返家园,清澈的水面,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