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0月26日电(记者陈国洲)50多万亩农田“承保”,12.5万头能繁母猪“上险”,2720万财政资金“补贴”……青海省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市场,为农牧区原本薄弱的农牧业经济保驾护航,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
眼看着满圈的牛羊个个膘肥体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代海村村民石成玉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日前,石成玉告诉记者,今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帮助他参加了特色养殖业合作社,并为他家20多头牛羊办理了农业保险,他这个村里闻名的贫困户即将首次收获8000多元的养殖收入。
青海省保监局局长赵衍亮说:“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广大农村牧区,目前设立在农牧区的保险分支机构占全省的64%,超过了城镇保险机构的数量。”
据了解,从2007年起,青海在全省农牧区扩大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试点范围,有马铃薯、藏系羊、牦牛、枸杞、林木等在内的十几个特色农业品种纳入了农业保险产品范围。
除了农业保险外,青海的县域金融业也发展迅猛。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了农牧区所有县城和70%的乡镇,贷款增速达22.16%,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青海省统筹银行、保险、证券等各金融行业在农牧区逐步深入发展,仅在试点县乌兰县,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就累计为5300户农牧民提供了5365万元的保险保障,全县5000多户农牧民的房屋全部参加了保险,农牧民每年只需交10元保费就可获得5000元赔付金额的房屋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