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1月7日电(皮曙初、刘兰君、刘瑞)这里曾经是遐迩闻名的鱼米之乡,“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的传世经典,演绎了古往今来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荣耀;这里也曾是令人瞩目的“三农”矛盾凸显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醒世名言从这里传向全国……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围绕全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洪湖,设立仙洪新农村试验区,着力破解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旧账”与“新忧”。
新农村建设不是“刷刷墙”、“盖盖房”
自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成为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但怎样把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在全国还没有现成模式。
一段时间,宽阔笔直的马路,粉饰一新的院墙,整齐划一的路灯,这些“看起来很美”的画面,一度成为不少地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标识。但是,光鲜的背后,农民们对于新农村有了新的注解:农村发展的“旧账”未了,又添了面子工程的“新忧”。
总结以前新农村建设试点的经验教训,湖北省认为,星星点点的“点状”试验,不利于大范围解决水田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大面积发展现代农业,不利于大规模以点带面、以城带乡破解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
湖北省设立仙洪试验区,目的就是选择一个农村经济发展困难、有一定代表性的区域,采取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改革创新的方式,破解农村、农业发展中的积弊,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可学、可用的经验。试验区的范围包括洪湖周边的仙桃市、洪湖市、监利县所属14个乡镇、407个村。
两年来,试验区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民增收、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从群众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见效最快的问题抓起,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 洪湖市市长蒋鸿说。
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试验区里,如今不仅仅是路宽了、房靓了,沼气池、自来水、污水处理等新设施,让村庄面貌、乡风文明焕然一新;几十年来淤塞的农田水利“血脉”被打通,碧水环流的湖乡美景重现江汉平原;高效优质板块田、养殖基地等,让农业产化经营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土地流转、“以钱养事”等机制创新,让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后劲更足。
统计显示,去年试验区粮食总产近90万吨,比上年增长10.6%,水产品、油料也都大幅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5557元,比上年增长10.9%,增加值和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粮产区“缺血”更需“造血”机制
为什么选择仙洪地区办试验区?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说,因为这里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但是却很困难,是著名的“水袋子”,易涝易旱,水利设施欠账多,又是著名的“虫窝子”,血吸虫病重疫区;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难度大。
这里一直流传着民谣:人缺思想地缺肥,农村最缺人民币。实际上,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各项建设的投入是逐年递增的,但是相对于农村发展的需要来说仍显捉襟见肘。湖北省对试验区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长效办法。
在洪湖市曹市镇向红村,村民张恩祥给记者细数了财政补助的款项:院子里建沼气池补助1000元,改厕、改厨、改水都有补助。另外,填平坑塘每立方米补助8元,门前建晒场每平方米补助10元,建一个垃圾池补助200元,政府每年还花4000元请保洁员。……但是,仅此还不够,财政的引导很重要,市场运作更有魅力。
水利欠账一直是粮产区群众的心头之痛,“晴天一片枯黄,雨天一片汪洋”,水利设施的投入不是没有,但是有限的财政投入只能疏挖干流主渠,不能打通“毛细血管”,排灌设施形不成水网。试验区试验了新的“林水结合”模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你栽上两岸树,帮我疏浚一条沟”。试验区的农民将河道、沟渠两边宜林堤坡使用权承包或租赁给民营业主、造林公司植树,业主按统一规划疏浚河道和整治两岸环境。小小的机制创新,一下子就打破了河道、沟渠几十年无资金、无劳力疏浚的“僵局”。
记者在监利县毛市镇了解到,去年用这种机制共疏挖沟渠106条,全长87公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265万元。目前,在监利、洪湖、仙桃,“林水结合”已经成为水网格局再造的有效机制,还衍生出“林路结合”、“林滩结合”、“林湾结合”等多种模式,新农村建设的“造血细胞”正在形成。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支农“不撒胡椒面”
近年来,国家投资的涉农项目越来越多,但各项目与资金却相对分散,往往是各自为政、“撒胡椒面”,其经济效益、功能作用、社会影响不能凸显。仙洪试验区打破原有格局,探索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机制,把安排到各部门的专项资金重新整合起来,集中到同一项目、同一地区,一点一片地综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洪湖市的锦绣梅园新农村小区,原本是个血吸虫严重区域。以前也曾进行过几次单项整治,花了不少钱,效果不理想。这次他们打破行政区划,15个村连片治理,集中9个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将“一桌菜全部端到锦绣梅园去”。总投资3549多万元,其中水利血防投入1545万元,林业血防60万元,交通血防投入540万元,农业血防205万元,土地血防1152万元等等。“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全面建设,整体推进”。
如今,踏访锦绣梅园,只见这里农田平整,渠道笔直,农舍整齐,前园后厨,村庄秀美,瓜果飘香。昔日的“水袋子”“虫窝子”,正变身真正意义的“锦绣”家园。
洪湖市财政局局长李景慧告诉记者,打破过去各个部门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实施项目整合多项捆绑,减少了工程前期成本和施工成本,避免了拆了建、建了拆和重复建设,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这一变散为聚、收指为拳的做法,已经在全省开始推广,湖北省财政厅整合土地整理、通村公路、水利建设、血防工程、“一建三改”等项目资金,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以县为主体,以项目为平台,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对此,财政部也给予肯定,认为可向全国新农村示范点推广。
资金不整合,只是做加法;资金一整合,便是做乘法。以1000万元中央财政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为引导,洪湖市整合财政支农资金2433万元,完成了以护坡为核心的万亩水产基地升级改造,昔日的“烂泥塘”,摇身成为现代化养殖基地,每只螃蟹的价格,能比别的池塘高出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