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记者张辛欣、罗沙)针对公众关注的大气环流及洋流运动是否会加剧核泄漏对我国的影响,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专家分析认为,随着大气环流的运动,以及降水、洋流等因素影响,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经不断扩散、沉降和衰变,到达我国时浓度已甚微,基本上是在当地天然辐射本底水平,对我国环境和公众健康不会造成危害。未来一段时间,气象条件仍有利于核物质的向东扩散,不会对我国产生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斌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日本高空仍处于西风带,未来仍以偏西风为主。未来三天,综合大气环流、各种气象因素,核放射性物质主要向东扩散,对我国没有直接的影响。尽管前期在各省(区、市)的空气中都测到了极微量的碘-131,少数地区还同时监测到了极微量的放射性物质的沉降,也无须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好比墨水滴入一条河流,墨水的扩散是向周围不断稀释,并且向下游运动,下游浓度不断衰减。目前的气象条件导致核放射性物质在向周围扩散的同时,主要向偏东方向运动。”周斌说。
针对公众关心的核放射性物质是否会随着大气环流运动向东经由太平洋、美国等地,进入并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周斌表示,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但由于浓度甚微,对我国不会造成影响,公众无须担心。
“大气环流的运动,一般2-3个星期就会绕地球一圈,而核放射性物质随大气环流扩散的周期比这更长一些。”周斌说,“而在这过程中,由于路径长,以及空气阻力、降水沉降和自身衰减等多方影响,放射性物质在不断稀释,浓度就会不断减小。”
首先,核放射性物质经过的路径越长,扩散的体积就越大,浓度也就越低。周斌表示,通过大气扩散模式计算,假如放射性物质在原地的浓度为1个单位,那么经过大气环流运动,扩散到我国后的浓度仅为10的负25次方左右。
其次,受途中各种天气情况的影响,到达我国时,实际浓度还要更低。以降水为例,国际相关研究表明,当降水量为4毫米时,可以把降水高度以下空气层中50%的放射性粒子冲刷到地面;当降水量为10毫米时,可把降水高度以下空气层中80%的放射性粒子冲刷下来,而降水量达到25毫米时,几乎可把空气中全部放射性粒子冲刷下来。近期发生在核放射性物质扩散途经地的降水都将有利于其沉降。
“在目前日本核电站事故排放情况下,核放射性物质主要在本地或周边沉降,其余的沿途沉降,加之扩散,浓度也将大大稀释。因此,主要影响事故发生地周围有限的地区,无须担心会波及我国。”周斌说。
此外,针对日本向海中倾倒核污水是否会随洋流运动影响我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环境室副主任刘桂梅表示,福岛附近海域为亲潮和黑潮的交汇点,这两股海潮流向常年比较稳定,均不会向我国海域方向流动,因此海水中的核放射性物质短期内并不会直接传播到我国海域。
“海洋是一个闭合的环境,沿途稀释后,核污染在很长一段时间后即使到达我国海域,由于核放射性物质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慢,分解速度快,最终的浓度要比大气传播过来的核放射性物质浓度低得多,公众完全无须恐慌。”刘桂梅说。
中国气象局分析表明,未来一段时间,日本高空仍处于西风带,以偏西风为主,新生成的核放射性物质将向东和东北方向扩散,对我国没有直接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放心,气象部门会做好大气环流、污染扩散的因子监测,向社会及时发布信息。同时,海洋环境部门也将对日本核事故对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保持密切监测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