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4月24日电(记者 徐旭忠)我国将进一步提升古气候地质记录研究水平,为现代全球气候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服务。
22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重庆举办的国土资源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高层论坛上作上述表示。
气候变化地质记录是指石笋、黄土、冰芯、海洋沉积和湖泊沉积等地质体在形成过程中,记录了过去全球变化过程。地质记录研究可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历史,弥补现代气候变化观察记录的不足,获得现代地球气候变化规律和机制的理解,寻找与今天状况接近或相似的“历史相似形”,从而为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服务。
汪民介绍,我国地质学家通过石笋、黄土、湖泊沉积和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等的研究,在提示第四纪全球古气候环境变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地质学家在石笋、黄土、湖泊沉积以及青藏高原冰芯研究领域的研究提示了第四纪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过程。西南地区长时间尺度石笋记录古气候研究,阐明了气候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量变化的控制。通过黄土、湖泊、海陆交互相沉积等环境演变记录载体,探讨第四纪气候演变规律。我国青藏高原和内蒙古湖泊堆积研究,初步提示了青藏高原一系列冷暖古气候变化事件等。
1999年,国土资源部充分利用航空遥感技术优势,开展了青藏高原冰川和雪线、北方地区荒漠化、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沿海海岸线等的区域调查,系统评价了它们在过去30到50年间发生的变化,分析了自然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及其灾害与环境效应。
汪民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将开展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关系研究,通过分析工业革命前后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气候变化趋势的差异,区分全球气候变化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权重关系,进一步科学预测全球气候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