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这几个时间节点,注定将深深镌刻在宁夏的发展史上——
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8个主体功能区之一,“宁夏沿黄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4月12日,总投资105亿元的宁夏“十二五”最大民生工程——西海固地区35万贫困人口生态移民工程正式启动;
5月11日,银川直飞迪拜首条定期国际航班正式开航。
……
紧紧抓住“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发展机遇,乘着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宁夏坚持科学发展,正以“快马加鞭未下鞍”的豪情,挥写“塞上江南”和谐富裕新画卷!
生态移民——“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
受黄河惠泽的宁夏,享有“塞上江南”美誉,但同时中南部地区又因“不适宜人类居住”,制约着整个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奋发追赶,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南北兼顾、协调发展?
宁夏的决策者作出了生态移民的重大战略决策——在5年内将中南部山区35万贫困人口搬出来,并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4月12日,在全区生态移民动员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话语坚定:“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战略,就是要让山区人民共享和谐富裕新宁夏的成果,确保宁夏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是实践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对中南部地区先后实施一系列扶贫工程,累计搬迁贫困人口66万人,但至今仍有1/6的百万余扶贫对象没有从根本上脱贫。
宁夏总结吸收历史上“吊庄移民”、“插花移民”的成功经验,将采取跨县移民、县内移民、劳务移民相结合的方式,将居住在山上的7.88万户、34.6万最困难群众,妥善安置到山下近水、沿路、靠城区域。
在国家级贫困县西吉县西沟村,192户人家、860多口人过着“种粮靠天、出门望山、吃水苦咸”的日子。10年前嫁到这里的姚永梅从前在娘家经常骑自行车,嫁到西沟村后,到处是坡坡沟沟,就再也没有摸过自行车。“今年10月就要迁出大山,我又可以骑自行车了。”姚永梅高兴地说。
为安置好与姚永梅一样的移民,宁夏全区总动员,建设了274个移民区。
在青铜峡市,今年3月初开工建设的广武生态移民安置点和甘城子葡萄基地,按照生态移民一户一套房,人均1亩水浇地,户均一座养殖棚,人均1头奶牛,一户1个岗位;劳务移民每户一套房,每户承包葡萄园50—60亩,就近到企业打工,户均2个岗位,有条不紊推进着移民接收安置。
一批从移民中先期选择培训的青年妇女,从5月起就在葡萄基地上岗“实习”,一些具有种养经验、建筑施工手艺的移民,开始在饲养场、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工业园区务工。到10月底,3277户16500名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将陆续搬迁到这里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目前,宁夏首批81个移民安置区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所有开建移民住房统一按一次性规划每户54平方米标准建造,调整和开发出4万亩农田,配套建有农田水利、道路、农村新能源和村部、学校、农贸市场、垃圾压缩中转站、养殖园区、供电工程、造林绿化等基础设施。这些工程可先期解决14.24万生态移民。
黄河金岸——“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来经营”
宁夏依黄河而发展、靠黄河而兴盛,为何不把黄河的文章做大做足?
对黄河的新认知、新思路,激发出宁夏决策者的新灵感:宁夏沿黄河分布的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平罗、青铜峡、灵武、贺兰、永宁、中宁10个城市,这一区域聚集了全区43%的土地面积、61%的人口、90%以上的GDP和94%的财政收入。集中人文、政治、资源、人才优势,打造“黄河金岸”,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以此作为宁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将会释放出更大的活力,推进宁夏的跨越式发展。
从2005年提出“建设沿黄城市带、推动全区城市化进程”、打造“黄河金岸”的战略构想,到2010年国家确立“沿黄经济区”战略,“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来经营”的思路一直在发展中演进,在发展中完善。“我们所提出的沿黄城市带,不仅仅是沿河的城市带;黄河金岸不仅仅是黄河两岸;沿黄经济区也不仅仅是一个区域上的大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理念。从‘城市带’到‘经济区’,是一种思路的传承和发扬。城市带是一个点一个点的连接,经济区则从广义上涵盖了‘城市带’产业带、开放带和政策洼地。”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
吴忠市滨河大道东侧古城湾村村民老杨今年50岁,他现在的身份是利通区市民。作为首批167户拆迁农户之一,政府按征地拆迁的相关标准,为他家修建了一栋三室一厅一院的新居。“古城湾新村”定位也完全不同于传统农村,三期工程完工后,这里将变成一个集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社区服务、农家乐旅游、拆迁安置区为一体,绿化率达36%的“黄河金岸”第一村。
王正伟展望,预计到2012年,“宁夏沿黄经济区”人口将达到400万,GDP达到1300亿元以上;到2020年,沿黄经济区的人口将达到500万,城镇人口达到400万,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GDP将跨过3000亿元大关。
在加紧沿黄经济区建设的同时,宁夏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环保经济,保护“黄河金岸”的自然秀美风光。宁夏初步确定将黄河金岸滨河大道两侧及高速公路两边的12家电石、铁合金等金属冶炼企业高耗能企业迁入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工业集中、管理集成的新型工业园。
“向西开放”——续写“丝绸之路”新篇章
5月11日,银川经昆明飞往迪拜的首条国际航线正式开航。
宁夏的回族人口有220多万,宁夏又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中国和阿拉伯文明的交汇地之一。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与生俱来的地缘、人缘、情缘关系和共同的文化纽带,成为宁夏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优势。
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2010年在宁夏银川举行的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吸引了6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的847名外国嘉宾,254家国外企业,6000多名各界人士,累计签订合作项目190个,外方投资2025.11亿元。
“中阿经贸论坛作为我国政府搭建的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高级别、有影响力的国际性、永久性经贸平台,对于提升宁夏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加速构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快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张毅说。
2011年,宁夏全力以赴争取到在银川举办“中阿博览会”,并将博览会永久性会址落户到了银川。
对于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来说,向外走得越远,发展的脚步就越快。
2011年,借第二轮西部大开发起步、“十二五”开局的时机,宁夏依托“三大口岸”、“九大物流园区”和“十大专业市场”,构建起覆盖全区、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新欧亚大陆桥重要的物流中转基地。
“走出去”战略提高了宁夏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在阿联酋,宁夏挂牌成立孔子学院。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对接,宁夏制定了我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标准,形成规范有序、多方认可的产业准入机制。3年内,银川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设计中心和我国唯一的清真认证中心;宁夏国际穆斯林小商品城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览中心;吴忠市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中心;灵武市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物流中心……
如今,建设全国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成为宁夏面向阿拉伯国家的两张名片。
向西开放,宁夏续写着“丝绸之路”的新篇章!(记者 徐运平 周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