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艺术大繁荣
——写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之际
新华社上海10月17日电(记者孙丽萍、许晓青)吸引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演出团体、近万名艺术家参与的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8日将揭开帷幕。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创意产业活力迸发、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以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为典型代表,上海正在抓住“后世博”和“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机遇,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向着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级的艺术之都坚实迈进。
文化盛会提升城市软实力
世界指挥大师西蒙·拉特执棒柏林爱乐乐团,瑞士贝嘉现代芭蕾舞团、美籍小提琴大师帕尔曼、英国壁虎剧团……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剧场里,27部国外剧目可谓是名家名团云集、经典一流汇聚。
与此同时,《水月洛神》《红河谷》《敦煌韵》《花儿与少年》《人面桃花》《孟小冬》《西京故事》等21台国内各省区市的探索创新剧目,也将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精彩亮相。
艺术节组委会主任、文化部部长蔡武说,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非常重要和主要的平台,成为国际艺坛极具影响力的著名艺术节之一,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工程和国际知名品牌。
“每年一届的国际艺术节是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窗口,折射出她对国内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说。
创立12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成为中国规模影响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盛会。在一个月时间里,德国文化周、甘肃文化周、上海国际魔术节、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大宁音乐节、喜玛拉雅艺术节等“节中节”活动接踵而至;“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等18项展览琳琅满目;演出交易会、论坛将吸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家演艺机构;30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将让300多万人享受艺术节日……
一幕幕活力激荡、多元文化交融的场景,凸显出上海正锐意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率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城市转型、努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勃勃雄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意义。
今年的艺术节上,上海城市演艺公司、天津市杂技团携手制作的投资逾3千万元、拥有国际大腕创作团队的杂技芭蕾剧《胡桃夹子·海上梦》,将举行全球首演,连演14场。“像杂技芭蕾《天鹅湖》一样,这个剧目仍然要让‘中国创意’走遍‘全球舞台’。”上海城市演艺公司总经理李明介绍说,包括美国、德国等在内的全球30多家演出商都将云集上海下订单。2003年创立迄今,上海城市演艺公司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精品力作。
文化民生润泽百姓心灵
“中华第一街”南京路上,世纪广场是会聚世界各地游客的一个中心枢纽。而这里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室外舞台已经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十年之久。今年,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柏林爱乐,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同时,将在世纪广场的新华影廊超大屏幕上同步直播。
不用购买昂贵的门票,在上海的户外街头就能聆听到顶级交响乐团的演奏。这正是一个文化昌盛的时代,一个文化勃兴的城市,给老百姓带来的心灵馈赠。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表示:上海将切实加大“十二五”期间的文化投入,坚持改革和增加投入并举,通过科学规划、机制创新,提高投入的效率和效益,真正把文化民生融入市民生活中。
2011上海农民工欢乐节是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节中节”,是上海首创的农民工文化节日,这个为700余万来沪外来务工人员“度身定制”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可以和城里人一样,沐浴在文化的阳光下。
上海闵行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金秋闵行”社区文化节成为闵行区外来人员融入上海的重要舞台,“本届社区文化节,一个特色即是用社区文化的力量推进全区各人群间的融合。”闵行区文广局副局长陈芙说。
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源源不断地被送到工地、街道和社区。“幸福欢乐送”文艺巡演、外国艺术家巡演、“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江桥杯”外来建设者才艺大赛……“在上海这座城市里,‘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建国际文化大都市当然有很多指标,但其最深厚的内涵应该是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说。
让上海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欣慰的是,中外艺术家进校园、社区、街道、乡镇演出,已经实现了对上海212个乡镇的全覆盖。艺术节举办期间,上海每个乡镇都有个热闹欢腾的“百姓舞台”。浦东新区祝桥镇新东村农民施意龙,连续三年参加“乡音和曲”戏曲演唱大赛,今年又进入了决赛,将在豫园天天演舞台上一展歌喉。“以前我们是送戏给老百姓,现在他们自己也是艺术节的一分子,在艺术节舞台上自得其乐了。”
在走过了十二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降低文化艺术享受对于低收入人群的“门槛”,让艺术节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节日,早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机制”。
从自觉自信迈向文化自强
每年秋季举办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呈现出上海文化发展的新气象,也呈现出中国人正在从文化自觉、自信,迈向文化自强。
目前,上海建设更具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充满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坚实步伐正在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正在拓宽,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迅速,文化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民营资本比重逐年上升;上海的文化产业贡献力在改革创新中日新月异,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市场供给力、新媒体传播力、主流文化感染力显著提升。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辐射效应正不断放大。今年,香港艺术节、澳门艺术节、台湾艺术节将与上海国际艺术节签署合作备忘录,形成艺术联盟,激活文化创意的大棋局;而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杭州和南京还不约而同地提出希望设立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分会场”。
以前,海外名团往往要再三邀请才来上海演出,而且奇货可居、价码高昂。如今,这座市场繁荣、消费旺盛的文化大都市,已经是让国外演艺机构趋之若鹜的风水宝地。
尽管为时尚早,但明年的艺术节演出安排已经热火朝天。俄罗斯马林斯基芭蕾舞团、日本四季剧团、美国旧金山交响乐团、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英国现代舞蹈团,中国台湾话剧《牡丹亭》、意大利罗马歌剧院《托斯卡》……这些院团和演出都有意走进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艺术趋势的一面镜子。”国际演艺协会主席苏珊·斯托克顿说。
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让创新思想自由流动,使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努力使上海成为创新、创意持续涌动、创造活力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