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追风筝的人—记远望六号远洋测量船科技人才群体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1年11月16日 16时12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远望六号船11月16日电(记者 杨雷)浩渺的太空中,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就像两只风筝,300余公里的空天之遥,数不清的风筝线正引导着它们紧紧相牵,翩翩起舞。

    控制这些风筝线的,是测控通信系统团队和科技人才群体。在波涛汹涌的大洋上,一批远望人一边擎着巨大的天线,一边向太空中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追逐。

    挑战

    浩瀚的南太平洋上,2万余吨的远望六号船犹如一叶扁舟在波峰浪谷之间摇曳。执行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海上测控任务,对于年轻的远望六号船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下水3年多来,远望六号船还从未深入到如此高纬度海域执行任务。

    纬度越高,意味着受冷空气影响将更加频繁,温带气旋、冷锋锋面等不确定天气因素将随时可能出现,海况复杂、恶劣。

    28岁的远望六号船气象组组长自勇之前从未到过这一海域执行任务。这位中国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从9月底开始,就已经着手收集这一海域的相关气象资料。但真正临近任务海域时,复杂的天气情况还是让他始料未及。

    根据气象云图显示,在11月1日任务海域以东200海里左右将生成一股温带气旋,受附近高压影响,移动路线仍然扑朔迷离。

    在任务开始之前的几天里,自勇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趴在不断更新的气象云图前,仔细端详这一团不规则的乌云,把每一丝变化都像用篦子一样仔细梳理。“当时感觉压力很大,一旦我的预报稍有不慎,就可能对任务全局造成不利影响。”自勇说。

    比自勇压力更大的是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技术部高级工程师茅永兴,他负责远望六号船总体测控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指导。每一次天气情况的变化,就意味着茅永兴要根据风浪条件重新设计应急测量点。

    “每一个应急测量点要做两天、12圈的航行工况设计,做完之后,还要对这个测量点做分析报告,完成一个应急测量点至少需要花2个小时左右。”茅永兴说。

    从10月29日至31日的三天时间内,这位45岁、曾经出海30多次的老海员只睡了4个多小时。温带气旋每一次微小的移动,茅永兴就要重新制作一个应急测量点,每一个应急测量点既要考虑跟踪弧段是否受影响,又要权衡船舶的航行安全。

    1、2、3、4……一直到9号应急测量点,综合自勇的天气预报,茅永兴终于拿出了理想中最优的应急测量点和测控方案。

    11月1日的海况印证了远望人的敏锐与智慧,远望六号船在测量船能够进行海上测控的极限海域圆满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务,测控弧段圈圈精准,数据采集迅速无误。

    第一天的任务结束之后,茅永兴心有余悸地说:“如果我们做好了,那是全体参试人员的功劳;如果我们没做好,我和自勇就是历史的罪人。”

    付出

    “宝贝,我在想着你,你可有体会?虽隔万里重洋,这一刻,我们紧紧相偎相依……”

    这是远望六号船安全巡视员顾小超写给将要出生的孩子的歌。和顾小超一样,仅在这次出航的船员里,就有16人即将初为人父,万里之外的妻儿牵动着他们的心。

    11月2日,就在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顺利实施前夕,从遥远的祖国传来另外一条喜讯:工程师李汇报的妻子喜得贵子。“天宫”“对接”“牵手”……同事们兴高采烈地围着这位28岁的年轻人,争相为刚刚出世的婴儿起名字。

    李汇报恨不得飞回到床前,亲自看一看、摸一摸这个属于自己的小生命。但此时,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他只能在心里描摹一下儿子的模样。

    远望人都有一种切身的感受,从踏上远望号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牺牲,意味着奉献。为了祖国航天远洋测控事业,无论寒冬还是酷暑,远望人抛家离子,把一腔热血全部抛洒在茫茫大洋上。

    当副船长杨便佼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儿子杨林,已经是杨林出生70天之后。1999年10月4日,杨林呱呱坠地。在得知孩子平安降生之后,杨便佼就踏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航——赴太平洋海域执行神舟一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

    70天之后,杨便佼一下船就匆匆赶回老家,奔向他日思夜想的妻儿。第一次见到儿子,杨便佼惊喜道:“这是我的孩子吗,怎么都这么大了?”守在一旁的妻子半开玩笑地责备道:“你这个爸爸当得也太容易了吧?”

    这样的故事在远望人身上太多太多。每一次完成任务回港,一批远望人恋爱、闪婚;来不及喝喜酒、来不及度蜜月,就踏上下一个征程;再次靠港时,站在码头前迎接远望将士的妻子们已经身怀六甲、泪眼婆娑。

    远望人的脚下是翻卷起伏的涌浪,胸中却是激昂澎湃的情怀。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情和亲情,在远望人身上不得不加以删减、浓缩。真情的背后,是远望人对肩上重任的恪守和热忱。

    跨越

    当48岁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副主任吴锦高1987年第一次出海执行任务时,38岁的远望六号船副船长刘咏正在一所中学苦读,26岁的USB测控系统主操作手胡金辉仍然在母亲的襁褓里嗷嗷待哺。

    2011年,当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顺利实施之时,刘咏已经成长为远望六号船测控系统的主要指挥者和决策者,而胡金辉则成为关键岗位上的中坚力量。

    “从我到刘咏,再到年轻的胡金辉,我们见证了远望号船队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振兴之路。”吴锦高说。

    198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吴锦高以航海员的身份登上远望一号船,剧烈的晃动和闭塞的空间让吴锦高身心俱疲。“那时候的远望人非常辛苦,长期的海上生活根本没有什么蔬菜吃,两周左右才能洗一回澡。”吴锦高说。

    12年之后,参加工作第5年的刘咏同样身在远望一号船,迎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神舟一号飞船划过太空。那时的刘咏是USB测控系统的技术总师。随后的几年,刘咏经历了USB组组长、测控系统负责人等岗位的历练,杨利伟遨游太空、翟志刚出舱活动,刘咏在大洋深处一一见证。

    2008年,中国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六号船建成投入使用。年轻的胡金辉被这艘测量船的现代化程度深深折服。经过3年的磨练,胆大、心细的胡金辉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USB测控系统主操作手,神舟八号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都曾被他牢牢地锁定在示波器的中央。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青年科技群体,已经成长为远望六号船的主力军。执行空间交会对接海上测控任务以来,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这注定是一项属于年轻人的事业。”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人事部副主任潘永猛说,“长时间枯燥的海上生活和紧张的工作,需要年轻人强有力的臂膀去担当,在一个个挑战面前,他们会逐渐扛起海上测控事业的大梁”。

 
 
 相关链接
· 远望六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船长:枕戈待旦牧神八
· 凝神聚力13分—远望六号船双目标切换跟踪测控
· 张振国:远望六号船交会对接测控有三大关键弧段
· “远望六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吸引1.4万港民参观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