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大扶贫大变化—新世纪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1年11月29日 07时23分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发表,宣布我国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扶贫开发开始主攻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2011年,对于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扶贫开发站上了再出发的新起点。

    政策给力,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展新颜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不断加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这一进程中,我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广大贫困群众受益良多。其中免征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国家新安排的公益性基本建设项目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等政策率先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尤其是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我国减贫事业进入“低保兜底维持生存,扶贫开发促进发展”两轮驱动新阶段。记者近年到贫困村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几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现在村里吃不饱、穿不暖的基本上没有了”。

    进入新世纪,扶贫开发不断加力。2001—2010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贫开发的资金达到2043.8亿元,年均增长11.9%;各级政府实行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提高扶贫政策执行力,整合各种资源,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

    11月下旬,坐在青瓦白檐的新房前,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中元村贫困农民何洪书这样形容现在的生活: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通到屋里头,增收致富不再愁。何洪书如今的幸福日子,得益于新世纪以来各种惠农政策共同作用、各方力量合力攻坚的大扶贫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大扶贫带来了大变化。

    ——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底的10.2%下降到2010年底的2.8%。

    ——贫困地区经济全面发展。从2001年至2010年,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7元增加到3273元。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到2010年底,重点县农村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达到60.9%,自然村通公路比例为88.1%、通电比例为98%。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到2010年底,青壮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新农合实现全覆盖,乡乡建有卫生院。

    ——贫困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从2002年至2010年,饮用水水源受污染的农户比例从15.5%下降到5.1%,获取燃料困难的农户比例从45%下降到31.4%。

    扶贫政策给力,贫困人口民生明显改善,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瓶颈逐步缓解,贫困地区站上了科学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新“跳台”。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合力攻坚,农村贫困人口10年减少6700多万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级政府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各项措施综合作用,各方力量合力攻坚,有力促进了我国减贫事业发展,扶贫标准以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

    “农民产业园帮助我们解决了资金、技术、销售等各种发展难题,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好靠山。”近日,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大林乡大林寺村村民袁永超说。“政府引导、农民自主、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协会组织、规模发展”的农民产业园扶贫模式,如今在南充市很多贫困村推广。

    市场经济大潮中,贫困农民“游泳”不易,他们要稳定脱贫致富,关键要有成熟的产业扶贫模式。进入新世纪,我国大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开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为贫困地区重点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棉花等主导产业,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增收。

    “扶贫互助合作社真是我们的致富酵母!”去年9月,贵州省水城县新中村的苏吉平从合作社借了3000元小额扶贫贷款种大棚蔬菜,一年下来就赚了3万多元。有了扶贫互助资金,当地过去一直种传统作物的农民开始“倒腾”起经济作物来,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06年开始,国家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在全国1.36万个贫困村每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周转使用,滚动发展,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除了扶贫互助资金,从2001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54.15亿元,引导和撬动金融机构发放近2000亿元扶贫贷款,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贷款难。

    除了专项扶贫,我国坚持综合治理原则,政府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行业扶贫,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稳步推进。目前,272个单位定点帮扶481个重点县,从2002年至2010年,定点帮扶单位直接投入资金(含物资折款)90.9亿元,帮助引进资金339.1亿元。东西扶贫协作形成了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为主的基本工作框架。从2003年到2010年,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提供政府援助资金44.4亿元、5684个协作企业实际投资2497.6亿元。

    攻坚连片特困地区,提高发展能力,共奔全面小康

    虽然我国农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差距扩大、相对贫困凸显等问题也不容轻视。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开始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新一轮扶贫攻坚战首战主攻连片特困地区。连片特困地区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一般的经济增长无法有效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常规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新《纲要》明确提出,连片特困地区将成为新十年扶贫攻坚主战场。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11月15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武陵山片区将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加快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为全国扶贫攻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扶贫开发开始啃最硬的骨头。

    根据新《纲要》精神,新十年扶贫开发要巩固温饱成果,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累计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亿元,实施以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雨露计划”,到2010年,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超过400万人次,80%以上转移就业。抽样调查显示,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比没有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月工资可提高300至400元。“雨露计划”也使贫困劳动力学到了新技术,接触了新观念,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发展能力。从2010年开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我国又开展了对贫困家庭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教育给予直接补助的工作试点。

    我国的减贫成就举世瞩目,但不可否认的是,贫困地区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新《纲要》明确提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将越来越成为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

    站在新世纪以来扶贫开发巨大成就的坚实基础上,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开始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响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记者 顾仲阳)

 
 
 相关链接
· 马飚率队到都安瑶族自治县调研创新扶贫开发工作
· 云南5296个自然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 青海玉树灾后各项扶贫开发工作正在扎实有效开展
· 宁夏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差别化”扶持
· 我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将会进一步关注儿童贫困
· 农业部:我国农垦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任务艰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