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雪龙”号12月4日电(记者 黄小希)“小康,你赶紧穿上防寒服,去把几道冰裂缝附近的海冰厚度测量一下,”3日晚7时左右,第28次南极科考队领队李院生对队员康东海说。
迅速换上厚厚的防寒服,戴上手套,穿上雪地靴后,康东海跑到“雪龙”号科考船右侧的冰面上。在那里,科考队临时党委办公室主任朱建钢和几名队员拿着探冰钻、皮尺等工具,正测量科考船周边海冰的厚度。一辆插着国旗的全地形越野摩托在不远处待命。
自11月29日“雪龙”号科考船停靠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陆缘冰区域后,紧张的中山站卸货工作就拉开了序幕。
甲板上,橘红色的吊车在船员们的操作下犹如灵活的大手,把一个个沉重的集装箱搬运到船边雪地车上。
冰面上,沿着队员们突击一天铺设好的“冰浮桥”,一辆辆雪地车运载着货物,从“雪龙”号科考船缓缓驶向中山站。
天空中,KA32直升飞机犹如一只不知疲倦的雄鹰,一次次从科考船的飞行平台上腾空而起,将内陆队的科考及生活物资送往位于南极内陆的内陆出发集结地。
早在抵达中山站附近之前,第28次南极科考队就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制定卸货方案,并成立了卸货指挥部,为卸货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尽管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还要应对南极天气的“喜怒无常”,但责任在肩的科考队员们就像螺丝钉一样坚守岗位,推动卸货工作不断开展。
3日的南极,晴空万里,最高温度上升到3摄氏度。由于前两天能见度不佳,卸货速度有所放缓。天气一旦好转,科考队马上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
吃过早饭,来自中信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直升机机组人员旋即投入战斗,他们要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一天之内完成20余架次飞行,只有在飞机加油的间隙才能吃饭和休息。
承担冰裂缝探查和“冰浮桥”维修任务的科考队员,骑着雪地摩托来回于不同的裂缝之间,及时为从裂缝上驶过的雪地车指明前进方向,并对因车辆碾压而变形的桥面进行维修。
晚上7时,已经忙碌了一天的船长沈权和昆仑站站长金波并没有休息的打算,他们站在船边指挥物资的称重和分装。
越是紧张忙碌,越要确保安全。晴好的天气为卸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海冰厚度可能因为气温升高而变薄。
测量完船身周围的海冰厚度,全地形越野摩托载着朱建钢一行,驶向此前已经探明的多道冰裂缝。身后,一辆雪地车正在船边装载货物。“准确测量裂缝周边的海冰厚度,有助于了解冰情变化,这对发现潜在危险、确保卸货安全至关重要,”朱建钢说。
入夜的南极,看上去依旧是白天的光景,温度却骤然下降。白天的温和荡然无存,这个千年冰万年雪的世界,露出了它原有的冷峻。
在冰天雪地里待的时间越长,防寒服、手套、雪地靴这些衣物的御寒作用就越小。虽然四肢因寒冷而麻木,但科考队员们依然坚持在卸货一线。橙色的防寒服仿佛跳跃在洁白冰面上的点点星火,象征着第28次南极科考队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勇气和顺利完成卸货任务的决心。
“中山站卸货是第28次南极科考队总体任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昆仑站队能否按时前往内陆冰盖地区,中山站能力建设项目能否按时全面展开和南极夏季科考工作能否有序推进,”领队李院生说。
当全地形越野摩托把完成海冰测量任务的人们带回“雪龙”号科考船时,已是4日凌晨。这应该是一个置身于梦乡的时刻,但一辆载着3名科考队员的雪地摩托车从全地形越野摩托旁驶过,他们将接过上一批护路队员的班,继续为运输货物的雪地车保驾护航。
没有夜的过渡,新的一天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处于极昼时期的南极没有黑夜,科考队亦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