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4日电(记者 陆文军)5年节约的标煤相当于4座年产百万吨级的大型煤矿;人均绿地面积已从“一张报”大小扩展到“一间房”;今后三年内将投资百亿元强化PM2.5防治,“消除灰霾见蓝天”——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让城市成为更加宜居的“绿色家园”。
转变发展方式:让城市“休养生息”
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的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地理位置优越,坐拥上千平方公里土地、数十公里深水岸线。如何开发利用崇明岛?上海选择了让崇明“休养生息”,将其定位为综合生态岛,继续作为东海之滨的“绿肺”。
面对蜂拥而至的投资意愿,上海的经济“后进地区”崇明曾在一个月里拒资10亿元,凡是产业导向、能耗水平和环境评价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再赚钱也不允许上岛。
“如果发展重化工,短期经济效益明显,但对子孙后代无法交代。”崇明县委书记彭沉雷说,崇明咬定生态品牌不放松,将聚焦旅游业、新能源、云计算等低碳产业。
上海要发展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崇明就是上海发展新理念的缩影。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说:“土地资源稀缺是上海工业发展的硬约束,‘十一五’期间,每年工业用地量是2.5万亩,而‘十二五’期间每年只有2万亩。面对困难,上海将把环保放在首位,靠转型和创新提升效益,不越雷池一步。”
实际上,上海近年来持续通过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来给生态环境“减负”。自2007年以来,上海共实施调整项目3624项,节约标煤536万吨,虽然割舍数千个项目,影响了一些GDP,但为未来城市发展赢取了环境空间。
重视环境保护:还市民水清天蓝
天蓝、水清、岸绿,建设宜居生态环境,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为了一份清新空气,上海最近制订的新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大气专项共设置五大类53个项目,对燃煤电厂、工业源、机动车、扬尘面源等多种污染排放源都采取了相应控制措施,累计投资103亿元,大气专项的项目和投入相比上一轮环保计划约增加40%。未来上海还将提前实施机动车国V排放标准。
“我们将不遗余力推进PM2.5污染治理。”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
上海环保投入已连续12年占同期生产总值的3%左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8年稳定保持在85%以上,近三年超过90%,黄浦江、苏州河等“母亲水系”的水质稳定,曾经因为工业污染导致的中小河道黑臭早已一去不复返。
饮用水品质的变化,印证了上海生态的进步,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随着上海生命水源工程“青草沙原水”工程全面通水,千万上海市民喝上了“有点甜”的“江心水”。
“上海市民从喝黄浦江下游水,到喝黄浦江上游水,再到喝长江江心优质水,无不反映出上海城市生态品质的提升。”投建“青草沙”的上海城投公司总经理孔庆伟说。
绿意围城。上海绿化覆盖率已达38.15%,外环还建起了500米宽、全长98公里的生态“围脖”。目前上海人均“绿色财产”已经超过了东京、大阪等都市,向巴黎、伦敦、纽约靠近。上海绿化市容局局长马云安说,上海寸土寸金,造绿代价高昂,但生态环境效益不是能用金钱简单衡量的。
应用现代科技:推进节能降耗
日前,全国首家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在上海正式开通,使未来公用事业账单无纸化成为可能。
上海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刘健分析,上海家庭每年收到的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账单近5亿张,消耗了大量木材资源、人工成本和交通成本,用电子账单替代纸质账单,使市民生活低碳化。
在上海,通过“科技+环保”,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例子还有很多。
生活垃圾无害化运输处置,是全球大城市共同的生态难题。从2009年开始,上海开通了亚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中转转运系统。负责该项工程建设运营的环境实业总经理梁超说,通过科技投入,上海城市“垃圾管理”方式发生了革命,从散装运输变为密封式集装箱运输,彻底杜绝了“二次污染”问题。
璀璨而节能,是夜上海灯光景观的新主题。上海投入高新科技,将建筑景观照明逐步替换成LED光源并设定分级亮度控制,还推进了联网联控工程,让景观灯光不仅流光溢彩,而且绿色节能。
上海交通港口局局长孙建平说,交通系统是城市活力的“血脉”,也同样是能耗排放“大户”。上海以高新科技推动节能减排,大大减轻了交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上海航空通过对飞机加装翼梢小翼,可节约航空煤油3%以上,一年等于减少800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减少1700辆汽车的碳排放;拥有国内最大网络规模的上海地铁,近年来采用了变频空调再造、新型水处理应用、LED照明改造、车辆基地太阳能利用等新技术。上海申通集团总裁俞光耀介绍,此举一年节电20%,一年节电量超过3.87亿千瓦时。
“建设和交通都是能耗大户,我们将运用新科技,走出新路子,让城市更加宜居。”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