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春风劲吹,田野生机勃勃。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大以来,中央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的农村改革政策措施,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三农”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期”。目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 。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把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9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2006年取消农业税,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中央不断加大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同时,实行了农业生产补贴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构筑起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
粮食生产“八连增”,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八年增产。2011年达到11424亿斤,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
农民增收“八连快”,腰包鼓鼓,生活幸福。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比2002年增加4501元。2010年以来,出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可喜迹象。
新农村发展迈大步,统筹城乡,奔向小康。农村社会事业短板正在逐步补齐。十六大以来,全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72万公里,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目前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3亿农村学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