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6月9日电(记者刘金辉、廖翊)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在开幕式上说,希望“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从主场城市传播开去,让文化遗产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节日。
董保华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夏民众用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举行开幕式的广场上,来自河南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队伍为观众献上了精彩演出,包括少林功夫、苌家拳、技巧舞狮、太乙拳、闹歌、秧歌、盘鼓、舞龙、秧歌等;在另一侧,以“创世王都”、“发现郑州”为主题的大型图片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
6月9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海原回族刺绣的传承人在展示刺绣技法。当日是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地处宁夏西海固山区的海原县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回展示活动。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据了解,在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前后,全国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激发广大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据文化部的统计,今年全国各地省级文化部门举办的“文化遗产日”活动达110余项。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机制,迄今已在杭州、苏州、济宁成功举办三届。
6月9日,在河北省博物馆广场,演员在表演满族民间舞蹈“二贵摔跤”。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
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将展示非遗保护成就
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6月5日,文化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文化遗产日前后各地举办的主要活动。
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主题为“活态传承、重在落实”。 6月9至18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国家图书馆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以下简称“讲座周”)将在北京国家图书馆连续举办10场专题讲座。为配合讲座,主办方还将邀请与讲座内容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表演。如陕北民歌的原生态演唱、八卦拳等武术表演;牙雕和雕漆技艺展示等。6月9日至7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将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内容包括“中国传拓技艺展”、“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两个专题展。6月30日至7月2日,文化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同举办“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该论坛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机制建设等问题进行研讨。此后,文化部还将与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嘉兴市共同举办“2012年端午民俗文化节”;与湖北省政府在湖北省宜昌市举办“2012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活动。据统计,今年各地省级文化部门举办的“文化遗产日”活动达110余项。 >>>详细阅读
文化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徐硙)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5日表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单个的项目性保护逐步走向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初步形成。
据马文辉介绍说,我国现已完成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共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9万件,普查文字记录达20亿字,拍摄图片477万张,普查资源总量近87万项。截至2011年,国务院已批准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19项,并实施了国家级名录项目“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命名,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濒危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建设了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