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月4日电(记者 黄文新)39岁的秦虎成,在甘肃华亭煤业集团新窑煤矿工作了十年。这十年对他来说有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是工作环境更安全,从以前的“挖煤”发展成现在的“采煤”;另外一个就是从农民工到城镇职工的身份转变和生活水准的日渐“阔气”。
线衣线裤工作服、胶鞋头灯追踪器,这些行头一样都不能少。秦虎成告诉记者,从里到外的衣服都是防静电的,腰上挂的追踪器可以准确定位每个人的位置,升井后工作服有专人负责洗干净。
“以前的矿井都是黑乎乎的,越往下走人心里越发慌,现在到达横井之前的巷道连瓷砖也贴上了。”秦虎成有点感慨。坐在下井的车上环顾四周,的确敞亮,巷道顶部挂着塑料藤蔓和红色的中国结,墙上的布线也是整齐排列。
下了车,已经是地下500米,得走过一段横井才能到达采煤作业一线。沿途,一排粗壮的支柱顶在巷道顶部,又细又密的金属网将巷道壁牢牢固定。“怎么没有木护板?”,面对记者的疑问,秦虎成大笑:“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就连这样的长钢梁支柱,也在逐步被更安全的液压支柱取代”。
巷道里每隔一段就有自救饮水点和压风自救系统,这些都是为了预防突发事故设置的。再往前走,一个类似火车车厢的“大家伙”横在巷道旁,上面写着“移动救生舱”,记者看到里面有氧气瓶、电话、医疗包和饮用水。
秦虎成告诉记者,2002年他采煤还是打眼放炮,不仅危险,而且要依靠人工来采煤清煤。一个班下来,连牙齿也是黑的,衣服里的汗可以拧出水来。
“2005年,矿井实施了机械化采煤,雷管彻底从井下消失了,而且整个采煤过程都是湿采,基本上没有粉尘,也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秦虎成说。
由于工作认真、踏实勤奋,根据矿上对于优秀农民工的用工制度,秦虎成在2010年变成了一名“城镇合同制职工”,与矿上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今,他每个月的工资接近6000元,加上奖金,每年有十来万的收入。
“前几年我在县城买了套120多平方米的房子,把老婆和娃娃从农村接了出来,眼下正寻思着再买个小轿车,十来万的就成。”秦虎成说,现在的煤矿工人今非昔比,在当地找对象还是个优势。
说笑间,已经到了采煤点。没有记者想象中的嘈杂,一台采煤机像“蚁王”般横窝着慢慢向前推进,钻头顶端喷下水雾,煤块湿漉漉地滑落到传送带上。控制机器的,仅仅是秦虎成手里一块砖头大小的无线遥控器。
设备暂时停止运转,每个岗位开始进行交接,他们互相站立汇报,如同士兵换岗。二十分钟后,机器重新开动,秦虎成开始了他当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