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1日专电(记者赵仁伟、蒋芳、郑良)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健康安全的社会文化环境。近年来,北京西城、江苏无锡和福建泉州等地在“扫黄打非”工作上成效明显,有效维护了市场经营秩序、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对健康文化的需求。
北京西城:疏堵并举净化文化市场
有着国家大剧院等众多文化场馆的北京西城区,在“扫黄打非”工作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疏堵并举的路子。
“疏”的手段是为群众着力打造丰盛的“文化大餐”。2012年4月至6月,西城区共举办了26场“百姓周末大舞台”,超过1万名社区群众参与观看。2012年,继续举办“万人走进艺术殿堂活动”,共举办11场专场演出,西城区的百姓可凭身份证免费领票观看,共有10余万名民众参与活动。
“‘疏’的同时,少不了‘堵’,必须对违法文化活动进行依法打击。”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田玖龙介绍,西城区的“扫黄打非”工作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声势。2012年,西城区“扫黄”办共查处取缔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250处,收缴盗版书刊、音像制品51031张,其中淫秽音像制品400余张。查获了位于新街口地区一特大非法经营图书窝点,收缴非法图书7263册,总码洋500多万元。
西城区“扫黄打非”工作成效明显,还得益于工作体系的完善。西城区活跃着两支文化市场社会监督队伍:一支是以街道为单位的文化市场监督员队伍,另一支是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区文化督导员队伍。两支社会监督队伍,形成了一个遍布西城区各个社区的监督大网,对行政执法工作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江苏无锡:三级网络、五道防线齐推动
扫黄打非关键在基层,难点在基层。2011年以来,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扫黄打非”工作从“八个一”措施入手,通过构建三级网络、五道防线,推动形成了市场监管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据介绍,锡山区通过建立一个工作机构、设立一个工作站、建立一支管理队伍、聘请一支优秀义务监督员队伍、完善一批规章制度、开辟一个宣传阵地、每月开展一次“扫黄打非”联合执法行动、组织一次教育征文活动的“八个一”工作模式。
据统计,2012年以来,锡山区共查处无证印刷复制企业38家,取缔无证音像制品、书报刊摊点187个,共收缴非法音像制品42469张(盒)、非法书刊2452册。会同公安机关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集中统一行动,查办销售盗版光碟案件2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3人;查办贩卖淫秽色情光盘案件9起,行政拘留9人。有效打击了各类非法经营活动,维护了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净化了全区文化市场环境。
福建泉州:以“五个一”项目建设夯实基层“扫黄打非”基础
近年来,福建泉州在全市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以及有条件的村(居),实施 “五个一”项目建设,夯实基层“扫黄打非”工作基础:
办好一个“扫黄打非”宣传专栏。各社区、农村乡镇等基层组织建设一个“扫黄打非”宣传专栏,及时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扫黄打非”的政策、法规,及时通报有关“扫黄打非”信息动态,公布举报电话等。
设立一个未成年人优秀读物专柜。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基层组织在图书报刊阅览室(馆)增设一个未成年人优秀读物专柜,或将优秀读物专柜依托在辖区内书刊零售店,并争取辖区内所有书刊、音像店设立未成年人专柜,向未成年人推荐优秀读物。
制定一条“扫黄打非”村规民约(公约)。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基层组织结合实际,制定“扫黄打非”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守法,自觉抵制各类非法有害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
落实一套“扫黄打非”工作制度。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基层组织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扫黄打非”工作制度,内容包括“扫黄打非”举报奖励、宣传教育、联防协作、巡查报告和责任追究等基层“扫黄打非”五项制度。
明确一名“扫黄打非”分管领导。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基层组织指定一名领导(或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扫黄打非”工作,把辖区的“扫黄打非”各项工作任务抓实抓好。
泉州市“扫黄办”相关负责人说,“五个一”项目实施以来,有关部门根据基层群众举报,连续端掉了一批地下批销窝点,其中一些是省、市“扫黄打非”的大案要案。目前,基层“扫黄打非”“五个一”项目已覆盖了全市所有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村,现已形成基层“扫黄打非”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