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7日电(记者徐寿松 何欣荣)区级财政收入上半年增长12.2%,服务业税收占比达75.7%,这个增速看起来像中西部、而产业结构分明具有“升级版”特征的区域,就是曾经的“上海洼地”——闸北。通过不断换挡发力,持续给民生“加油”,上海闸北书写“半坡方位”逼出转型动力的精彩新篇。
在转型中实现“三级跳”
从不足40亿元,到跃过60亿元,直逼70亿元,地处苏州河北岸的上海市闸北区,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的大环境下,区级财政收入连年实现“三级跳”。今年上半年完成财收44.23亿元,全年目标直指70亿元。
一改上海“谷底”形象,崛起中的闸北,成为令人关注的“现象”。
苏河湾是闸北崛起的重要标志。这块苏州河畔的黄金区域,曾是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在找准高端服务业的定位中,正迎来历史性的复兴。上半年,苏河湾陆续迎来“宝格丽”等全球知名品牌和机构的入驻。区域内凝结着浓重的苦难与辉煌印记的四行仓库一带,如今已成为高端知识型服务产业园区。1—6月,苏河湾地区企业实现的区级税收,占闸北财政收入的1/4以上。
与南部高端服务业精彩纷呈相对,闸北北部的产业也做得有声有色。规划面积仅3.13平方公里的市北高新园区,区域不大,能量却不小——聚集着上海第一个云计算产业基地,也是“全国质量服务产业示范区”。包括天祥、莱茵和华测等一批检测认证龙头企业,在此兴业,迅速从“小不点”成长为大产业。
统计显示,目前市北的综合发展指数在上海小型开发区中排名第一,单位土地税收产出强度排名第二。“小而精”——这是市北的发展写照,也是闸北的转型注脚。
“半坡方位”激发转型动力
“活力闸北”,迭出精彩。动力何来?
“闸北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半坡’方位,唯有奋发进取、转型发展,才能打造活力闸北、平安闸北、和谐闸北,谱写好中国梦闸北篇。”闸北区委书记翁祖亮说。
“半坡”方位激发着闸北人的“爬坡”热情。近年来,闸北的“三个经济”在上海闯出了名声:总部经济“发光发热”,楼宇经济“扎堆扎根”,涉外经济“叫好叫座”。用足用活“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政策平台,目前,闸北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19家,亿元楼宇11幢,外资企业税收占总税收近40%。上海第一家外资居家养老企业、第一家医药领域投资公司等若干个“第一”,纷纷落户,成为闸北“特色服务”的活招牌。
既然要爬坡,就不能负重前进。自上而下,闸北换上“轻装”。北方集团是闸北一家国有房地产企业,近年来通过资产证券化,入主上市公司西藏城投。今年上半年,西藏城投利用地域优势连续出击,在碳酸锂这一新能源产业中大展拳脚。
同样是“换装”,市北高新集团选择的是“由内而外”。市北高新集团董事长丁明年介绍,由该集团输出品牌管理的江苏南通科技城项目渐入佳境。今年上半年,14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已经签约,挪宝集团全球节能设备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启动建设。一个“升级版”的市北高新园区,在长江北岸初具雏形。
民生改善释放“溢出效应”
经济发展,人是关键。“百姓得实惠、发展得机会”,这一理念贯穿于闸北转型发展之中。
由于历史欠债,旧区改造是闸北最大的民生。今年闸北计划旧改4200户,列上海之首;上半年,受益居民即达2253户。都说动迁是“天下第一难”,而在闸北,鸿临二期成为上海首个二次征询签约率突破90%的大中型旧改基地。
“要把旧改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为转型增添新动力。”闸北区代区长安路生说。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闸北已总结出一套“十清、五全、七步”的旧改工作方法,还在探索第三方旧改成本核算机制,以求新突破。
旧改的顺利推进,为闸北转型起到了助推作用。北站街道是闸北旧改的主战场,也是转型的生力军。今年上半年,北站街道内资项目投资额达7.7亿元,外资达1533万美元,大大超过预期。
“少一点慢慢腾腾,多一点只争朝夕;少一点患得患失,多一点敢做敢当;少一点对个人发展的焦虑,多一点对区域发展的思虑。”翁祖亮说,只有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发展才能凝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