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京12月13日电(记者 冯武勇)在敏锐的国际观察家眼中,2013年的亚太地区仍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角。这个总人口近30亿、经济总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的地区,既是继续牵引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也是多种势力不断角力的焦点地区。
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亚太主要国家跟着美国的“再平衡”起舞。特别是在日本,民粹主义当政者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行军事冒险政策,刺激地区军备竞赛。当日本不断在历史、领土争端中主动挑起事端,刺激韩国、中国等周边邻国情绪后,一些西方人士开始忧心忡忡地将当下的亚太形势与一战、二战前的欧洲局势联想在一起。时事评论家瓦尔登·贝洛在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网站刊文称,亚太地区脆弱的均衡局面,主要基于三股力量的汇集和碰撞,即中国的崛起,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日本安倍政权的“机会主义”行动。
按照这样的逻辑类比,必然产生一个疑问——谁是新世纪亚太危局中当年“德国”角色的扮演者?只要观察者足够客观中立,就能判别与这一角色可比性最吻合的正是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
这就难怪,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毫不避讳地宣扬,安倍政权应效仿纳粹手法修改和平宪法。今年以来,安倍政权打着“积极和平主义”旗号,到处人为制造紧张,渲染地区火药味,同时推出一系列扩军备战举措,甚至公然宣称将为日本窃取的岛屿“不惜一战”。连日本国内有识之士也怀疑,敢于矢口否认侵略历史的安倍正在将日本重新带上战争道路。
在安倍政权“暴走”问题上,美国基于“亚太再平衡战略”考量,对日本的冒进一味姑息,某种程度上堪称21世纪版的绥靖政策。奥巴马政府试图以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承诺来安抚安倍政权稍安勿躁,但正如许多观察人士指出,以安倍为首的日本右翼势力的真实目的是通过制造火药味,以推动废除现行宪法第9条对日本发动战争的束缚,最终让日本的军事和外交政策摆脱美国钳制。
在这一过程中,安倍政权利用最甚的恰恰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安倍政权梦寐以求的行使集体自卫权解禁问题上,对外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加强日美同盟,以配合美国“转向”。
今年以来,美国自身也对“再平衡战略”进行调整,从偏重军事“转向”调整为经济、外交、军事三管齐下。这一调整还体现在美国国务卿、防长等高官人事变动和对外政策优先度上。然而,正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释放的信号相互矛盾,使得“转向”战略不仅将自己转得晕头转向,而且一些亚太国家也身不由己卷入其中,尤其是助长了日本、菲律宾等国当政者的“机会主义”心理,反过来使美国自缚手脚,骑虎难下。
东南亚地区是美国在亚太“转向”的重点区域。日本也一直试图拿南海等问题挑拨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并给东盟内部团结制造混乱。《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有过一句略带无奈的评价,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是该地区维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可能成为该地区爆发冲突的因素。
今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因政府关门缺席会议,加深了一些国家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疑虑。对此,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11月发表题为《美国的未来在亚洲》的演讲,重申“亚太再平衡战略”仍是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基石。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是今年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经济外交领域的重头戏。美国政府原本设想年底前就TPP谈判达成基本协议。但12月在新加坡举行的最新一轮TPP部长级会议不欢而散。不妨说,正因为TPP掺杂了过多经贸以外的政治因素,参与方各有算盘,这种先天缺陷放大了谈判的利益纠缠。
与此同时,中国向亚太等周边国家宣示充满东方文明智慧的“亲、诚、惠、容”外交方针,这与日本充满冷战思维的“价值观外交”形成鲜明对比。针对美国的“转向”,中国领导人展现出泱泱大国的气度: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今年6月,在太平洋的另一侧,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世人瞩目的庄园会晤。中美领导人就共同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双方就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等重大合作倡议达成了共识。新任东盟秘书长黎良明今年10月访华期间明言,中国是东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良好的东盟-中国关系为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沉舟侧畔千帆过。2013年,亚太在失衡与平衡,破坏与重构,以及各种正负能量的交锋中迎来了新的格局。但是,无论亚太地缘政治如何嬗变,有一点应成恒久共识: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离不开亚太的和平、稳定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