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江西省会,古称洪州、豫章,一千年前,王勃登临滕王阁俯瞰江水环绕的城池,盛赞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如今也称天下英雄城南昌。
南昌自古就是一座水城,七百里滔滔赣江穿城而过,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古民谚就有“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之称。南昌水运交通极为便利,水路可通赣江、抚河、锦江和鄱阳湖沿岸城镇及长江各重要口岸,古代南昌赣江水运集市盛极一时,沿岸散布多个渡口驿站,常有“上有市汊,下有滁槎”的说法,章江渡口就是众多古渡口的其中一个,因毗邻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而被列为豫章十景之一。下面,让我们掀开历史的烟云,走近章江晓渡的前世今生。
灿烂辉煌的历史过往
章江,亦即赣江。晓渡,清晨过渡之谓也。民国以前,南昌有城墙,有七座城门,其中三座城门(即章江、广润、惠民三门)外,均有渡口,而以章江门外的为最。“章江晓渡”一景,指的就是章江渡口繁忙的景象。
据传,章江渡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或许还要往前追朔一些。这一带由于抚河的汇入,赣江水面更为开阔,水流较缓,往来安全,距城内的衙署又最近,故在封建时代这里辟为接官送府的码头。大小官员、各地商人都是通过水路到达南昌,在滕王阁前弃舟上岸,每次官方迎接都会吹唢呐,敲锣打鼓,热闹非凡,故也有“接官送府章江门”和“吹吹打打章江门”之说。明代开始建“接官亭”,设在滕王阁内。乾隆年间,“接官亭”移至滕王阁前江边。“接官亭”是木质结构,呈四角方形,可容纳300余人。显官巨贾上岸后,在亭内稍作休息,即乘马坐轿从章江门进入南昌。南浔铁路开通后,“接官亭”开始冷落,变成市民休憩纳凉之地。
每当晨曦初露,浩浩江水波光粼粼,帆影参差,鸥鹭翔集。因章江门渡口地处要冲,是从水路入南昌城的必经之处,赣江两岸和江中诸洲居民往来也均汇集此处,人来客往,商贾云集,运送各种货物的大小船只更是川流不息,甚为繁忙,热闹的场面蔚为壮观,章江门自然而然发展为南昌古城最为繁华的城门。文人墨客送往迎来络绎不绝,多在此折柳赠别,人们传诵有一首《南浦曲》:“欢送西山来,侬在东湖住;春水绿波生,别离不知处。”
相传,章江门外十里的江中有一地名叫石头渚,因为地处水路交通要冲,曾先后建立驿站、市镇。因此又名石头津、石头浦、石头驿,或称石埠镇、石埠街。据载:晋代殷羡(字洪乔)任豫章太守,临去上任前,京城里的大小官吏纷纷托他带书信给豫章的亲友故旧。殷羡乘船来到石头渚时,将信件打开一看,发现其中许多是托办私事,于是将信全部丢进水中。并说:“有事者沉,无事者浮。”又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羡不为托办私事而传递书信的佳话,至今为后人称颂。而洪乔之名遂与石头渚一齐流传,后人常以邮书阻梗称为洪乔所误。并称石头浦为沉书浦。清时,曾建有石亭,题为“洪乔投书处”。
章江渡口一带,名迹甚多,有江南名楼滕王阁,有南浦亭,从前还有章贡读书楼、涵虚阁、娄妃墓、偰家楼、龙沙亭。对岸为沙井,远处有绵延起伏的西山。“章江晓渡”、“滕阁秋风”、“南浦飞云”、“龙沙夕照”诸景相连,又遥对“西山远翠”一景,恰似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画卷。
明代永乐年间,江西永丰籍状元曾启写有一首《章江晓渡》诗,诗云:“月落西山欲曙天,渡头人语古城边,钟声沓霭临江戌,帆影参差隔浦船,几处蘼芫深夕露,万家杨柳生晴烟,年年过客频来往,谁复东流叹逝川?”这首诗绝妙地描绘了章江晓渡,把船只穿梭不断人马如织的盛况,惟妙惟肖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南昌由于地处内地至东南的要冲,“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所以历史上一直是江南重镇,并往往成为屯兵重地或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时,汉武帝曾三次遣将领兵出豫章征讨南越、东粤。南宋建炎元年,宋高宗升洪州为帅府,两年后,派人护送隆祐太后避金兵抵洪州。以后,南宋名将岳飞也曾留驻洪州。元末,农民起义军朱元璋为争夺政权,与另一支起义军陈友谅在鄱阳湖、南昌大战数月。当年,陈友谅部下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献江南重镇南昌城于朱元璋,朱元璋改龙兴为“洪都府”,以其侄朱文正为大都督,大将邓俞为江西行省参政,驻防洪都。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徽寿县、江南兵力空虚之隙,发兵号称60万,从鄱阳湖沿水路围攻洪都。章江门外,守将朱文正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计谋,顽强坚守,抗击陈友谅军。当时,洪都的城墙被攻破多处,守军且战且筑,攻守双方踩着士兵尸体作战,伤亡都很惨重。但朱文正发挥卓越的指挥才华,沉着应战,坚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陈军的有生力量,为朱元璋进行反攻赢得了时间。最终,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
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走向沉寂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南昌和牛行(现昌北)之间的商旅贸易往来,完全依赖原始的摆渡或轮渡,此时章江渡口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1934年,时任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决定在南昌、牛行间建一座大桥,并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这就是八一大桥的前身。1934年12月20日,中正桥开工,至1936年12月底,大桥整个工程全部竣工。1937年元月一日,举行了盛大的试车典礼。在试车完毕后,中正桥就立即开放,让市民自由通行,一时桥上行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据统计,三天内前往参观的市民就达到了二十万人以上。档案记载,“南浔铁路起于牛行,与南昌市隔江相对,客货运输,初恃划船,江流湍急,风险堪虞。后增轮渡,分别在鮕鱼套及章江门外,免费载运旅客,终以两岸交通,仍感不便,故建此桥”。
随着大桥的建成,南昌城赣江两岸沟通交流的重心由水路逐渐转移到陆路交通,章江渡口渐渐失去了为来往人员摆渡的客运功能。但由于那个年代铁路公路运输能力有限,商品货物的运输流通还是主要靠水路航运。
当年的章江门外,就是抚河和赣江,沿着江河的是连绵不断的码头,根据查看1926年《南昌市全图》,明确地标明有广信码头、都昌码头、章江码头、熊家帮码头等36个大小码头。解放以前,这里是南昌港水运的枢纽中心,也是南昌商业物流中心。
南昌水系发达,航运业繁荣。大量船民、船工以水为生,以船为家,以水上运输为业,构成一个独特的水上社会。在旧中国,船民和船工行走于江、河、湖、海之间,不仅要面对各种自然险阻,还要遭受盗匪和国民党政府的欺压盘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广大船民、船工成功开展了水上民主改革。通过对水匪、船霸、把头的镇压,新的工作队伍逐步建立起来,船民和船工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通过诉苦大会、忆苦思甜等方式,广大船民、船工的阶级意识被培养起来,形成了共同的阶级情感;通过对船民、船工的动员教育,他们日益感到在新社会劳动光荣,增强了服务新中国航运事业的意识。经过一年多的水上民主改革,南昌的航运事业焕然一新,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1950年,章江渡口附近的南昌港有75艘轮船,多为客货并载。1962年,南昌港开辟农村集镇和湖滨农场短途客运,开行南昌至昌邑、恒湖、朱港、成新等农场航班。有位老市民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他曾坐船前往新建朱港农场探亲:“那时南昌港好热闹啊,有很大的候船厅,有广播通知登船。轮船在码头上一字排开,乘客们依次登船,不一会儿船就满了。”1985年,又开辟了南昌——鄱阳湖候鸟保护区观光一日游、南昌——石钟山观光二日游。
上世纪90年代前,货运运输走水路依然是优选项。运输货物的大小货船靠近码头装卸货物,根据各货船到达的时间先后顺序,及货物的不同品种,安排各货运船只进入相应码头泊位进行装卸,同时安排各相应的装卸班组到相应的码头泊位进行装卸作业。以装载杂货的机帆船为主,更有不少的“划子”小船。平时有渔民的小船卖鱼卖虾,每年的春季,有鄱阳湖的采藜蒿的船只靠岸,近郊的水乡村民,禾草等农产品,也靠小船运来贩卖。各类货物都是零散件,装卸主要还是以人力肩挑手抬为主,码头装卸,根据货物的不同,装卸的劳动强度也大不相同,多数时间,装卸的货船靠岸泊位,并不是停靠在用水泥砖石砌筑的码头,往往就停在河滩的深水处,货船需要搭上长长的桥板,才能与河滩岸边连接。装卸工(有不少是女工)肩上压着沉重满满的担子,双脚踩踏在摇摇晃晃的窄窄桥板上,挑着货物往返一趟需要走上几百米的距离,长年累月,如此往复,其工作艰辛程度可见一斑。
章江渡口位于赣江与抚河的交汇处,每年的汛期,抚河水与赣江水完全连成一片,沿江路(现在的抚河北路)一带几乎都要涨水,水深的时候,河水漫过沿江路面,涨到沿路的居民家里,生活在周边的老南昌人,在岁月的流淌中与抚河及赣江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普通家庭主妇经常三五成群,一起到江边洗衣涤被,棒槌声声,欢声笑语响彻江畔;退休老人携一支钓竿一只小马扎,独坐赣江边,寒来暑往,乐此不疲;这里还是天然的泳玩场,夏季孩童戏水洗澡,捉鱼捞虾,捡蚌壳,摸螺蛳,几乎是沿江居民主要的业余生活。然而,一幕幕悲剧也在这片水域不断上演,每到夏季,江水上涨时期,电视报纸上总会出现几则未成年人因嬉水而在赣江溺亡的消息,给当事家庭亲人造成挥之不去的伤痛。
改革开放后,随着公路、铁路交通的蓬勃发展,以及南昌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快向前,章江渡口慢慢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新时代借助水旅经济东风横空出世
进入新时代,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水上旅游热方兴未艾,随着南昌滕王阁游轮客运有限公司的“八一大桥——朝阳大桥”航线,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夜游赣江、水中观阁已成为江西水旅融合发展新名片。
根据南昌发布的最新公告显示,南昌沿江客运码头初步规划位“一江两岸三区五带”。依据城市功能布局、整体风貌引导、水上旅游资源禀赋统计等,对城区港区旅游客运及支持系统码头布局进行了调整,将南昌港客运码头规划为综合性旅游客运码头和旅游客运停靠点两类码头,规划南昌客运中心码头、鸡山客运码头、国体中心客运码头3座综合性旅游客运码头以及20个旅游客运停靠点。规划南昌客运中心码头主要为中心城市游、环滕王阁景区游、水上巴士以及远期赣江深度游航线大型游轮停靠及水上旅游提供客运集散服务,布置客运泊位5个,其中已建泊位4个、占用岸线160米,新增泊位3个、占用岸线240米。
2024年,南昌市政府正式启动滕王阁景区还岸于民及北扩工程项目,其中,章江晓渡新景点赫然在列,阁楼主体结构已完工,巍然屹立在赣江之滨,与滕王阁主景区、游轮码头串点成线,向北俯瞰“四大名楼”新景点,遥望八一大桥“白猫”“黑猫”拍照打卡平台。
章江渡口搭乘水旅融合发展经济的快车,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在不久的将来,当游客走下滕王阁,就可走进“滕阁古韵北大门,章江晓渡新景点”,沉浸式体验千年前古渡口的繁华与厚重,感受她如梦如幻的历史变迁。伴随着滕王阁游轮起航,华灯初上,璨若星河,在南昌母亲河上,一边是古朴厚重的滕王阁夹杂温暖的老城烟火,一边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缔造的城市新客厅,游客们搭乘滕王阁游轮赏江水穿城而过,把洪城一分为二,在古朴与现代之间徘徊畅游。“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江西水运发展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韩小健 江西省赣中航道事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