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领导活动>> 回良玉
 
回良玉在国务院召开的防沙治沙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7年04月12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按:2007年3月26日至27日上午,国务院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温家宝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回良玉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现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印发各地区、各部门,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
(2007年3月26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高度关注沙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关切广大群众的民生民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一定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全民动员,年复一年地抓下去,为子孙后代多留一片绿荫。温家宝总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防沙治沙工作,今天又亲切接见了治沙英模及会议代表,做了重要讲话,对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努力把防沙治沙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性的防沙治沙工作会议,距第四次会议已有14年。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回顾总结防沙治沙的进展情况,深入分析研究土地沙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部署安排“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防沙治沙工作。长期以来,奋战在防沙治沙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在环境十分恶劣、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知难而进,顽强抗争,沙害不除,战斗不止,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取得了防沙治沙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他们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令人钦佩,是当前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他们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是新时期推动防沙治沙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天表彰的治沙英雄王有德以及60多位先进个人,昔日的治沙英模石光银、牛玉琴、王果香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再次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防沙治沙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防沙治沙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防沙治沙工作的基本经验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建国伊始,就在沙区组织开展了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首次对全国防沙治沙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世纪之交,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防沙治沙事业进入工程带动、政策拉动、科技驱动和法制推动的新阶段。经过几十年、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土地沙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随着保护和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土地沙化总体上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沙进人退的局面初步得到遏制。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我国土地沙化状况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沙化面积缩减。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由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二是沙化程度减轻。沙区植被明显增加,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面积逐年减少,在沙化土地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36.1%下降到2004年的33.9%。三是扩展区域减少。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有19个省份沙化面积减少,这次监测,全国已有27个省份沙化面积实现缩减。这是重大的历史性转变。

    第二,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多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对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治理,推动了全国生态状况的持续好转。五年来,各类工程累计完成有效治理面积4.8万多平方公里,年均有效治理面积近百万公顷,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一些地方生态状况明显改善。近年来大江大河泥沙淤积逐年减少。这是来之不易的重大变化。

    第三,沙区特色产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防沙治沙改善了沙区生态状况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和生态旅游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日益拓展,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地方开始呈现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喜人局面。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有1600多万农牧民直接受益,2005年与2000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近50%。特别是,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防沙治沙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兴边富民,增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与稳定。这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工作机制。一是构建了防沙治沙的政策框架。国家在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税费减免、权益保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呈现出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防沙治沙的新局面。二是建立了防沙治沙的科技体系。开展科技攻关,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成功模式,增强了科学防沙治沙的能力,提高了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健全了防沙治沙的法律制度。国家公布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专门法律,形成了以防沙治沙法为主体的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奠定了防治治沙的法律基础。四是搭建了防沙治沙的国际合作平台。我国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编制并实施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先后成功承办了一些重要国际会议,成立了荒漠化公约国际培训中心。我国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积极负责的态度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为进一步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始终把改善生态状况作为防沙治沙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并注重群众生计和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坚持依靠群众,实行国家扶持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加大防沙治沙投入力度,依靠和组织发动群众,通过自己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三是坚持预防为主,实行保护与治理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自然力与人力并举,封育与治理并重,乔灌草有机结合,农林牧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工程带动,实行重点突破和面上治理相结合。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加强生态脆弱地区和薄弱环节,以重点工程带动面上治理。五是坚持依靠科技,实行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既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又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六是坚持依法治沙,实行依靠法制与自觉参与相结合。加强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倡导生态道德观念,营造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氛围,增强防沙治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防沙治沙的几十年,书写了我国土地沙化治理史上的灿烂篇章,铸就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巍巍丰碑。这几十年,是广大沙区人民群众开始摆脱贫困、迈向小康的发展史,是保护环境、改造自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史,是闪耀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伟大精神的奋斗史。只要我们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防沙治沙事业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清醒认识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紧迫感

    我国防沙治沙事业,业绩令人鼓舞,成就催人奋进。但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目前,我国土地沙化问题还相当严重,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集中表现为“五个依然”:

    一是沙化危害依然突出。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高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土地沙化吞噬着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制约着沙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冲击着工农业正常生产和交通安全运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去年春季我国出现了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11次,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凸显了土地沙化形势的严峻性。

    二是局部扩展依然严重。虽然全国土地沙化趋势总体上得到遏制,但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在继续扩展。青藏高原、黄河首曲、石羊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等地区土地沙化面积仍在增加,致使当地生态状况持续恶化,且日益严重地威胁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另外,全国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如果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

    三是治理难度依然很大。在全国现有的沙化土地中,具备治理条件的还有50多万平方公里。如果按现有的治理速度,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治理。特别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治理的沙化土地,沙化程度更重,自然条件更差,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四是治理成果依然脆弱。一些已治理的地区,植被刚开始恢复,稳定性差,如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土地沙化极易反弹,就会前功尽弃。一些地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后,后续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就会导致毁林开荒、毁草种粮回潮,再次造成土地沙化。

    五是人为隐患依然较多。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的要求日益提高。沙区生产方式落后,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较为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相当突出。另外,一些地方防沙治沙工作存在着薄弱环节,措施不力,执法不严,破坏生态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特别值得重视和警惕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给我们防沙治沙工作增添的更大压力。过去100年,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受此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蒸发和干燥度呈增长趋势,冰川面积持续减少,草原退化速度加快,绝大多数湖泊水量入不敷出,正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成为新的沙尘源。未来100年,全球气温仍将持续变暖。这不仅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大,而且可能使干旱区范围扩大、荒漠化加重。持续干旱将威胁现有植被的存活,也增加恢复植被的难度。这表明,今后我们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复杂的局面、更加繁重的任务。

    同时,我们要看到,防沙治沙工作也面临宝贵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宏观环境看,全国上下对防沙治沙工作更加重视。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基本的治国方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各级政府加强生态建设的责任感不断增强,社会公众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各方面更加关心和支持防沙治沙事业。从经济条件看,我们有能力增加对防沙治沙的投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多年平稳较快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防沙治沙。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各界参与公益事业日趋踊跃,可以动员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防沙治沙。从工作基础看,防沙治沙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科研部门研究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防沙治沙技术,各地也探索出不少适合当地特点的治理模式,沙区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国家已经制定并将逐步完善防沙治沙的政策法规。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既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第一,这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土地沙化是我国国土生态安全的主要威胁和重大隐患。只有把土地沙化问题解决好,国家的生态安全状况才能好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才有保障。第二,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防沙治沙,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产发展,因地制宜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绿化美化农村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第三,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沙区国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只有尽快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加快沙区经济发展,才能增进沙区人民福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四,这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应尽义务。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树立我国对国际事务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进一步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加强防沙治沙。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治理土地沙化、减轻风沙危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来谋划,作为加强生态建设的要事来部署,作为解决沙区民生问题的实事来推进。要始终不渝地担负起防沙治沙重任,不失时机地加大工作力度,持之以恒地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只要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态度,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沙害,就一定能够开创防沙治沙新局面。

    三、把握重点任务,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防沙治沙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加强防沙治沙、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巩固防沙治沙成果、进一步缩小沙化土地面积的关键时期。2005年,国务院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和批准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对防沙治沙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防沙治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防沙治沙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防沙治沙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全国动员、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注重改善生态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注重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注重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加快沙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采取综合措施全面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尽快使仍在扩展地区的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尽快使已治理地区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尽快使广大沙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2010年,通过划定封禁保护区实现封育保护面积3.72万平方公里,完成治理任务13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力争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

    切实抓好防沙治沙,如期实现规划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封禁保护,发挥自然修复作用。这是遏制沙化土地继续扩展最有效的措施,也是预防发生土地沙化最经济的途径。对依法划定的封禁保护区,要禁止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通过大自然的自我修复,逐步形成稳定的天然荒漠生态系统。在牧区要推行草原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和围封禁牧制度,推行舍饲圈养和退牧还草,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草地植被。在生态状况极其恶劣,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地方,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实行封禁保护,关键是要妥善安排好受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使他们退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二)转变生产方式,严格沙化源头控制。土地沙化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气候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破坏的原因。防沙治沙要控制源头,综合治理,狠抓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以调促防,以转促治。要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发展沙区设施农业,切实改变一些地方滥开乱垦、粗放经营的做法。调整沙区能源结构,扶持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加强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建设,减轻沙区生活用能对植被资源的依赖,防止因滥樵滥采破坏沙区植被。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和管理,处理好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分配关系,科学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程治理步伐。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中央和地方都要采取有效措施,以治理工程为依托,切实增加投入。针对一些地区土地沙化仍在扩展的实际,要尽快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点治理工程,加大对青藏高原等沙化扩展地区以及东北西部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力度,着力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状况,尽快遏制沙化扩展和土地退化。要继续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沙化防治和小流域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保障投入,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稳步推进。要扶持建设一批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探索不同沙化类型区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全国防沙治沙工作。搞好工程治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和标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沙区农民收入。这是推进沙区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沙治沙的一项重要任务。沙化土地既带来危害,但也是一种宝贵资源,治理好了可变害为宝。防沙治沙工作要坚持把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沙区光、热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精深加工业。具备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沙区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特别要扶持发展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沙产业项目。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带动沙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牧民增收。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高防沙治沙成效。沙区自然条件恶劣,保护和增加植被极为困难,必须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要鼓励科技人员发扬创新精神,针对防沙治沙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联合攻关。大力推广适宜不同类型沙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碱、抗病虫害植物良种,以及先进适用的造林种草技术和治理模式。建立健全防沙治沙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区、示范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的技术培训,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掌握防沙治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六)坚持严格执法,规范防沙治沙行为。防沙治沙,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要尽快制定和完善防沙治沙法的配套法规,健全防沙治沙法律体系。加强防沙治沙执法能力建设,充实执法监管力量,明确执法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破坏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非法征占用沙化土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适时开展集中专项执法行动。对于造成严重沙化的典型案例,要予以重点查处和曝光。要加强相关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保护沙区植被的意识和履行治沙义务的自觉性。

    (七)创新体制机制,增强防沙治沙活力。推动防沙治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靠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能够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的体制机制。要继续实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延长沙化土地承包和租赁期,将生态治理任务和管护责任承包到户、落实到人。要认真执行好现行防沙治沙税收优惠政策,继续通过财政贴息等途径加大对防沙治沙的信贷支持。要保障治理者合法权益,治理后的沙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继承和流转,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沙区森林资源要给予投资治理者合理补偿,治理后的沙化土地被征占用或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封禁保护区的应予以经济补偿。研究探索由政府出资收购沙区各种社会主体营造的非国有公益林的相关政策。

    (八)搞好监测预警,提高防治决策水平。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土地沙化的动态及成因,是科学决策的基础。要健全土地沙化监测体系,制订监测技术规范,增强监测装备实力,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加强监测结果的分析研究,为防沙治沙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做好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完善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防灾减灾。定期组织开展全国土地沙化监测,掌握土地沙化动态变化情况,定期发布监测结果,为评价工程建设成果、检验各地防治成效提供客观依据。沙区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防治措施。

    四、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提高防沙治沙工作水平

    防沙治沙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都已明确,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真正重视防沙治沙,大力支持防沙治沙,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出成效。

    一要认真落实地方政府负责制。国务院已经明确,防沙治沙工作实行政府负责制,沙区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防沙治沙工作负总责。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防沙治沙放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工作力度到位。沙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要把防沙治沙工作纳入沙区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范围,严格落实行政领导责任,严格奖惩制度,形成守土有责、有功者奖、有过者罚的机制。各地要根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抓紧编制本地区的防沙治沙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规划任务分解到年度、细化到项目、落实到地块。这次会上,国家林业局将代表国务院与防沙治沙任务重的省、自治区政府签订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有关地区要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建立健全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完成。

    二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防沙治沙具有长期性、日常性、复杂性的特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方面,容易出现部门之间工作脱节等问题,所以加强协调配合尤为重要。各有关部门既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推进防沙治沙的工作合力。要重视发挥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的作用,认真执行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会议,及时研究问题、通报情况、督促工作。林业部门要切实做好全国防沙治沙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

    三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防沙治沙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要切实加强国土沙化的警示教育,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宣传,增强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沙治沙参与意识。要充分发挥沙区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性防沙治沙的新机制、新办法,引导沙区群众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社会团体的重要作用。要大力营造激励全社会积极参与防沙治沙的浓厚氛围,对在防沙治沙事业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还要予以重奖。

    四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搞好防沙治沙,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切实承担起应尽的各项义务。同时,要根据我国国情和防沙治沙实际,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努力开拓防沙治沙国际合作新领域,不断提高防沙治沙水平。

    防沙治沙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防沙治沙新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 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举行 回良玉出席并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