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站群导航

泸州市政府

区县政府站群

市级部门站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节能环保产业
您的位置: 首页 >三农掠影>详细内容

三农掠影

江阳区江北镇:以绿为笔 勾勒蔗里鱼乡新图景

来源:泸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23 16:18 浏览次数: 【字体:

      深秋的清晨,柔和的阳光透过薄雾洒落在江阳区江北镇。这里成片的甘蔗林生机勃勃,微风过处,千叶摇拂,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呼呼作响。

      江北镇,因地处长江以北而得名,甘蔗种植历史上百年,被誉为“川南甜镇”,加之渔业资源丰富,又称“蔗里鱼乡”。近年来,江北镇创新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好,在追青逐绿中勾勒生态发展新图景。

                                                                                                        投入资金治理江岸

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10月11日上午10时许,江北镇先锋村4组的一处长江岸线治理点,42名工人正在进行生态修复作业。

“这里原来是一个砂石堆场。现在,经过系统治理,修复效果明显。”江北镇党委副书记周沁说,等到明年春暖花开,这里将呈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过去长江岸线上的生态环保、安全隐患等问题偶有出现。”江北镇政府工作人员胡亮介绍,江北镇境内长江岸线全长12公里,涉及治理的岸线有3公里。从2019年开始,区、镇协同,分两期投入资金,对江北镇长江岸线进行治理。

几年里,江北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营造民众广泛参与“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的良好氛围,建立巡河护河保洁队伍,将场镇污水收集处理率提升到90%,实现农村垃圾直运全覆盖,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捕鱼行为,并妥善解决长江沿线水土流失问题。

如今,江北镇长江岸线修复项目已进入后期阶段,预计年底前实施完毕。为充分利用好长江岸线生态资源,探索从生态改造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该镇还在谋划研学、采摘、露营等一体化项目,打造特色农业文化体验区。

环境好了,发展的机会也增多了。“打了一辈子鱼,听说要弃江上岸,很舍不得。”在江北镇江边生活了几十年的吴中华,深知捕鱼对自己养家糊口的意义。“没有办法,为了子孙后代,必须上岸。”去年,在政府帮助下,吴中华免费进培训班,学到了技术,和他人合伙办起了一家包装企业,“企业刚刚起步,我坚信,在政府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我的产品肯定不愁销路。”



科技赋能有机甘蔗

村民年人均增收三万余元



上午11点,先锋村一栋二层小院里,61岁的村民罗忠群正在和邻居闲聊,“再过两个月,我家的甘蔗就成熟了。”罗忠群种植甘蔗20多年,家里有4亩甘蔗地,每年能带来3万余元的收入。“一般到次年二月份,我的甘蔗就卖完了。”罗忠群说,这是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

“以前种甘蔗,都是凭老经验。现在,经常有教授、专家来指导,教大家如何管护……”江北镇先锋村村委会副主任罗长江介绍,全村种植3500亩甘蔗,85%的村民种有甘蔗。所以,如何让村民学会科学种植、增产提质,是重要一环。

江北镇现有6000余亩甘蔗基地,年产量4.8万吨,产值超4500万元。从去年开始,江北镇推进标准化种植,大力探索绿色有机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强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等的合作,发展甘蔗中医农业种植、品种示范试验,完成沿江管网灌溉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甘蔗产量和品质。

目前,江北镇有7个村1个社区,以先锋村为核心,干坝村、岱宗村、金钩村农户1200余户种植甘蔗,有台湾大白甘蔗、广东黄皮、内江甜城18号等品种,形成沿江7公里的“万亩青纱帐”。

产量在提升、品质在优化,如何把甘蔗变现,让村民钱包鼓起来?

江北镇打出组合拳:加工厂+专合社+电商+文旅融合。江北李氏红糖厂采用古法手工制作,厂里从最初的两口锅熬红糖,发展到七口锅,目前平均一年可熬制150余吨红糖,产值300万元。如今,标准化红糖加工厂在金钩村投产,每年可消耗甘蔗5000余吨,熬制红糖500余吨。同时,专业合作社收集售卖信息,充当农户与收购商之间的桥梁;村两委帮助专合社和村民落实网上销售渠道,拓展新客源;镇村合力,深挖甘蔗文化元素,发展文旅融合项目。

“现在,江北甘蔗的名声已经远播云南、贵州、重庆等地,最远销售到西藏。”节节甜专业合作社有关人员说,甘蔗产业让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2022年,江北古法红糖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



特种鱼“游”出致富路

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江北镇又与“鱼”结缘,全镇现有水产养殖面积5500亩,其中特种水产养殖品牌也越来越响。

中午12点,一口宽阔的水塘里,村民陈忠高和儿子陈超正在忙碌。陈忠高算得上当地养鱼大户,养殖面积280亩,年产值200万余元。他乐呵呵地说:“儿子今年24岁,以前在浙江从事演艺工作,能挣钱,但始终不稳定。”去年,正赶上江北镇鼓励青年返乡创业,“政府有政策支持,加上我搞养殖忙不过来,儿子也就欣然同意回来了。”而在陈超看来,他更想在特种水产养殖方面有所作为。



李申学,江北镇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党支部书记、江北镇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1981年退伍返乡后养鱼,后因为特种水产市场竞争力更强、产品价值更高,便开始养殖青波、江团、岩原鲤、胭脂鱼等特种鱼类。

“去年,江北镇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向市场提供特种鱼50吨,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利润800万元,协会成员人均收益4万元。”李申学说,最近他很忙,要打理自己的养殖厂,还要走村串户,把自己的养殖技术传授给其他养殖户,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

2000年开始,在镇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李申学先后牵头组织成立了特种水产养殖协会和康达水产专合社,依托石鱼村建起“特种养殖”示范基地,采取“协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自培10余种特色水产养殖品种。眼下,在他的带动和引领下,3600余户1.1万多名群众走上了科技养鱼、勤劳致富的道路,人均年纯收入从原来的几百元增加到5000—8000元。

目前,江北镇已建立“人才+项目+产业”合作机制,引进中山大学的技术,建成全市首个智能化管理大棚恒温鱼池,成功启动鲥鱼养殖技术共建试验项目。“这些项目,我都参与其中。不过,因为年龄大了,精力不够用,希望有年轻人来接力。”听说陈超想学习特种水产养殖,李申学很高兴。

谈起未来的规划,江北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市场需求,继续推进水产养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让“蔗里鱼乡”的招牌更响。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温馨提示

请先点击”统一用户登录“进行用户认证登录,
如已完成请点击”已登录“
统一用户登录 已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