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建政府性楼堂馆所 不能沦为“皇帝的新衣”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4-03-20 16:1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核心观点:对于一个政府而言,真正的脸面从来都不是有着多么光鲜的楼宇,多么“高大上”的办公室,而是在公共服务上,在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口碑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部署进一步落实不得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要求的措施。对违规批准和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的,一律从严处理,决不姑息。

    从整治“舌尖上的腐败”到杜绝“车轮上的腐败”,再到不得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中央频频出手,一个个击破,一点点收紧……在经历了最初的彷徨与担忧后,人们惊喜地发现,扫“四风”不是一阵风,不会吹完它就走。

    近年来,地方政府兴建楼堂馆所之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堪比“白宫”的郑州惠济区办公楼,仿照天安门建的某镇政府大楼,超出预算两倍的河南濮阳县委县政府大楼……让老百姓看在眼里,更是怨在心里。

    地方政府大兴楼堂馆所与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原理十分吻合:牧场是公家的,羊是自个的,多放一只羊就能多份受益,于是牧场上的羊群泛滥。羊群超出牧场的承载力就会导致荒漠化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觉悟:为了维持草原的可持续性而放弃一己私利。在许多官员的潜意识里就有这样一种魔怔:公家的钱可以随便花。他们很少去思考:地方政府大兴楼堂馆所挥霍的钱财其实是纳税人的钱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政府大兴楼堂馆所走出“公地悲剧”,首先要厘清规则,建立长效的问责机制。古有“当官不修衙”一说。古时的官员是没有权力修建官衙的,他们也不敢随便修,因为一旦如此,搞不好就会丢掉官帽。慢慢地,“官不修衙”就成了古代官场上心照不宣的为官准则。今天的我们也可以效仿,严肃问责,不护短、不遮掩,这样一步步走下去,何愁风气不会转好呢?

    可问题是,规矩由谁来立?许多地方官员都是一边当着裁判员,一边又当着运动员。所谓的“约法三章”慢慢成了皇帝身上的新装。因为靠地方政府自己立规矩来约束自己,无异于拿自己动刀,怎么能下得去手呢?这时候,有力的外在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妨让媒体、公众参与进来,一旦被举报曝光,官员的饭碗可能就没了,如此长远下去才能达到效果。否则,一边冠冕堂皇地说着要如何如何惠及民生,完善社会救助,一边办公楼却越修越豪华,这实在有点儿说不过去。

    资深媒体人何三畏曾这样描述中国的官方建筑和民众的距离感:“中国的老百姓,如果见识远一点的,可能参观过美国的总统府,但却一辈子不知道自己身边的县政府里面的风光”。对于一个政府而言,真正的脸面从来都不是有着多么光鲜的楼宇,多么“高大上”的办公室,而是在公共服务上,在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口碑上。

    政府财政支出毕竟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资金应该用到刀刃上,用在改善民生上。台阶少一点,楼层低一点,面积小一点,让地方政府大楼回归为民办事的功用,这才是国人共同的期待。(中国经济网 周姗姗) 

责任编辑: 康丽琳
Baidu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