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走的是上坡路,最难行的是逆水船”。 在国内经济下滑、煤炭市场疲软的严峻形势下,榆林市榆阳区去年实现经济增速全省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工业增加值增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等经济指标均居榆林市第一。 阳春三月,记者驱车来到塞上榆阳,切身感觉到榆阳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昔日让许多人感觉“去不得”的地方,现在变得“了不得”,城区框架变大了,乡村道路变好了,农民变富了,干部群众精气神变足了…… 综合实力:抢抓机遇调整布局后发优势彰显活力 市改区之前,榆阳经济总量不足20亿元,农业发展以小农经济为主,工业发展处于零敲碎打的小煤窑时代,第三产业一直吃着传统零售业的老本。地区生产总值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 如何抢抓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机遇,如何把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赶超跨越的后发优势,如何在突破环境约束、应对区域竞争中率先走出一条资源型区域主动转型的新路子,一直是榆阳区委、区政府思考的中心课题和担当的历史使命。当时的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到2012年,力争实现“三翻三突破”、“两降两前移”的发展目标。 此后的五年,榆阳区启动实施“园区引领、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开工建设了以麻黄梁工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区、榆林汽车产业园为代表、覆盖三次产业发展的一区七园和两大新区,引进中能、中盐、陕汽、有色等近千亿元上百个产业项目,形成以能源化工为主体、以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新格局。 到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26亿元,是2005年的5.9倍,年均增长2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69元和11331元,分别是2005年的4.5倍和4.3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21.4∶31.8∶46.8调整为5∶58.6∶36.4,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综合经济实力稳居榆林前三,阔步迈入全省市辖区前十行列。 工业经济:园区聚集多元并举实现深度转化“大跨越” 位于榆阳区金鸡滩镇的有色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全国最大的金属材料产业园区,60万吨/年铝镁合金项目建成投产,5×330兆瓦发电厂和35万吨/年预焙阳极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煤到电到铝再到铝制品加工,在循环利用的过程中,煤炭被“吃干榨净”,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南部鱼河盐化工业园的60万吨真空制盐项目,全年实际产量达到95万吨,年产值4亿元。同时,中盐二期和秦北120万吨制盐项目、盐化工下游产业项目储备及打造岩盐、氯碱产业集群等已提上发展改革议程。 作为一个资源大区,榆阳区以六大工业园区为承载,依托煤但不依赖煤,围绕煤化工、盐化工、装备制造、金属材料四大产业链,构建了“以煤为基、资源高转化、产业多元化”的现代工业体系。100万吨煤制油、60万吨铝镁合金、50万吨煤焦油加氢等一批大型资源深度转化示范项目先后开工建设,25万吨环能化肥、20万吨碳酸钙、云化绿能碳酸二甲酯等一批高端化、循环化、精细煤化工产业项目相继投产达效,实现了由粗放开发向深度转化、分散经营向园区集聚、一煤独大向多元并举、低端扩容向高端增效的跨越转变。 区委书记苗丰介绍说:“榆阳区在资源利用方面已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与园区之间‘中循环’,区域间‘大循环’。各产业间形成上下游相互关联的闭合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价值。” 与此同时,60万吨真空制盐、30万吨改性甲醇、5万台新能源汽车、园恒天然气液化、金帝润滑油等一批非煤产业建成投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1.26亿元,是2005年的9.4倍,年均增长32.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煤炭达到5460万吨,是2005年的10.7倍;甲醇96.1万吨,是2005年的3.3倍;兰炭52.8万吨,是2005年的24.8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农业经济:打造基地培植龙头构筑现代农业“新高地” 说起来,今年51岁的韦立山算得上是榆阳区的养猪“老手”,可是,经年累月的养猪经历非但没让他发家致富,相反,更多的是痛苦的记忆。疾病、瘟疫、起伏不定的市场,这些难以控制的因素,一次次打击着韦立山的养殖梦想。 韦立山是榆阳区马合镇麻生圐圙村村民,和北部草滩区的很多老百姓一样,养猪种粮是一家人的谋生之道。然而,这两样都没有将他们一家带入富裕的生活。 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家庭收入,韦立山不是没有想过。然而,现实的困境是“三缺”:建设缺资金,养殖缺技术,销售缺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很多年,韦立山多次跃跃欲试,但最终都选择了放弃。 “十一五”以来,像韦立山一样怀揣梦想的人盼来了新希望。榆阳区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畜牧养殖的项目和机制。“就像是一个火星丢在了干柴堆上。”韦立山这样描述这些年来榆阳区给予他们这群畜牧大户的资金、技术、政策倾斜,使他们不仅自己致富而且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养殖业,共同致富。 正是在这种机制的刺激和带动下,近几年来,该区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已在北部滩区建成了百万只羊子、百万头生猪、百万只笼养鸡、百万亩野樱桃、百万亩沙棘林5个百万种养殖基地,打造出10万只养羊大乡10个、万只养羊大村62个、10万头养猪大乡4个、万头以上养猪大村24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12个,2013年,全年羊子饲养量208.7万只,生猪饲养量103.7万头,被省政府正式确定为全省羊子、生猪养殖第一大区。 也正是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带动下,榆阳区在南部山区建成20万亩旱作农业示范田、5万亩大扁杏和15万亩小杂粮生产基地,推广晋谷、榆糜、大明绿豆等优质小杂粮品种,形成“滩区玉米薯猪羊,山区果杏小杂粮,城郊瓜菜笼养鸡”的特色农业区域发展格局。建成大地种业国家龙头企业,山立农贸、宏达养殖等50多个省市龙头企业,形成什拉滩汽车运输、白家沟小杂粮种植、寺伙沟设施蔬菜等130个“一村一品”村,推出郝哥马铃薯、刘千河小杂粮、山立羊肉等10多个名优品牌,带动全区农业发展初步实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广种薄收向科学种养、由封闭自足向对外开放、由单一收入向多元增收的历史性转变。2013年,全区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达到4.75亿斤,农业总产值达到39.56亿元,居全市第一。 榆阳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实惠,也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去年10月,该区负责建设的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成功晋级,成为陕北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现代服务业:依托优势转型升级搭建三产发展“大平台” 谁拥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谁就占据了产业、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榆阳区借力晋陕宁蒙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经营城市为理念,以调优结构为突破,加快补齐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新型服务业三大经济短板,推动第三产业突破发展。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3亿元,是2005年的6.2倍,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 去年9月24日,榆林汽车产业园正式开园,27家汽车4S店开门迎客。在当天举行的招商引资大会上,共达成签约项目7个,引资总额达26.4亿元。 榆阳区新建改造了柳营路、兴榆路等12个专业批发市场,建成榆星商城、榆星商务酒店、中赢文化广场、南郊农场大型商业综合超市等一批现代商贸项目,引导喜洋洋、国贸购物等51个连锁超市和21个大型综合商场向集团化发展,带动餐饮住宿、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升级转型,提升城区服务业档次和品位。 同时,投资8亿元打造的聚能物流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塞北、航空、万象、三愚等物流中心和麻地湾、三岔湾两个大型货运中心相继启动建设。一大批物流商贸产业的聚集发展,犹如涌动的春潮,在榆阳大地激荡起经济大发展的强音。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