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15年来,已帮助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了燃眉之急,圆了大学梦。但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大学毕业生拖欠助学贷款、迟迟不还的情况也频频曝光。 记者调查发现,就业难、工资低等多重原因导致一些毕业生无力还款,但同时也存在恶意欠款现象,凸显了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困境。社会学家认为,对即将或踏入社会门槛不久的年青一代,诚信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助学贷款“应贷尽贷” 还款却参差不齐 西南政法大学研一学生小温来自四川省内江市农村,由于家庭贫困,大学4年期间共申请了2.2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如今已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还因成绩优秀被学校推荐为免试研究生。 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家助学贷款主要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最高每年不超过6000元。 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从2005年开始办理助学贷款业务,目前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1928个县区,2689所院校,已累计发放助学贷款544.7亿元,支持学生994.9万人次,仅2013年就发放助学贷款125.2亿元。 其中,超过80%贷款发放至19个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要能够出具父母低保证、残疾证等证明,或乡镇政府盖章的证明,都能申领到助学贷款,基本实现了“应贷尽贷”。 据介绍,目前助学贷款已逐渐进入还款高峰期。2014年,贵州省累计还本付息的贷款将达40万笔,资金超1亿元。根据国家政策,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利率则按贷款发放时的基准利率执行,贷款利息按年计收,借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 但记者调查了解到,还款情况不容乐观。截至今年3月底,国开行助学贷款逾期本息达1.6亿元。全国各地的还款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地区还款情况较好,如安徽省近两年来无一例恶意拖欠还款个例。近6年来,国开行在安徽发放的助学贷款本息回收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而西南某省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底,这个省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自付本息到期4359万元,实际回收3291万元,未按时归还金额1068万元,违约率达24%。其中,高校助学贷款当期本息未按时归还、违约率在40%以上的高校有24所,7所高校的违约率超过80%;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15%的县有18个。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委托资产处置中心黄锐彬表示,从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看,相较于其他贷款品种,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率是最高的,至2013年违约率约为8%,而2007年最高,曾达20%左右。 多重原因致拖欠 恶意欠款凸显“诚信”困境 在许多人眼中,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是高素质人才。为什么一些地区大学生还款率低?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违约”? 国开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拖欠还款主要有三个原因:无力还款、对贷款政策不了解和恶意欠款。其中,无力还款主要是因为就业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有的一时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有的工资不高,或收入不稳定。 “以4年贷两万元为例,年利率按7%计算,利息一年要还1400元。钱看似不多,但对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刚毕业的学生如果没找到工作,是难以承受的。而且这还不包括还本金。”贵州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主任周忆说。 小朱毕业于安庆师范大学,目前在安徽省一所中学任教。“我现在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扣除每月500元房租,600元左右的生活费,以及路费、手机费等日常开销,基本没有多余的钱。”小朱说,他知道拖欠还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只要工资有结余,就会第一时间还款。 但记者采访发现,也有部分毕业生恶意拖欠。贵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罗某,读研期间申请了7600多元高校助学贷款。毕业后,学校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多次提醒他按时还款,但他一直找理由推脱不还,后来干脆直接说“就不还”。但据其同学提供的情况,罗某已在深圳工作,并已购房。 黄锐彬说,上海某大学一名法律专业的毕业生,现已是外省政法系统的一名处级干部,有三笔助学贷款未归还。银行多次劝说无果,只好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法院的执行通知发过去后仍没有回音。最后,法官只能将法院公函直接发给他的单位领导,在领导督促下,他才把第一笔贷款连本带息约9000元还清。剩下两笔贷款,情况照旧,银行只能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诉讼。 “银行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钉子户’,只能慢慢和他们耗,多数人眼中总体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诚信状况堪忧。”黄锐彬说。 作为子女监护人,一些家长也起到了不良示范作用。黑龙江省铁力市朗乡镇铁路社区的陈某是贵州大学药物化学专业2005级学生,毕业后一直未偿还助学贷款,并与学校失去联系。学校工作人员多方打听到其父亲的电话,联系十余次,其父亲才接了电话,并且态度恶劣。 贵州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邹年娟告诉记者,学生欠款率较高,学校压力也很大。除了加强诚信教育,全校辅导员、部分任课老师都加入了催还款队伍,采用电话、短信、QQ,以及找家长、同学、村委会、居委会等各种手段。 “但遇到恶意欠款的学生,学校真的‘束手无策’。”邹年娟说,“有的学生直接表示:‘我这辈子不贷款买房、买车,不和银行打交道,不怕进金融征信系统的黑名单’。” 提高诚信意识需教育和制度“双管齐下” 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对人生的第一笔贷款,大多数毕业生是不愿留下诚信“污点”的。为降低违约率,各地教育部门、高校、银行等联手,加大征信知识宣传,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生诚信意识。 贵州省除了组织高校大学生进行诚信签名、讲座、演讲、知识竞赛、情景剧等活动,还由贵州大学设计了一套诚信知识题,涵盖了助学贷款相关政策,学生入学时,需通过网络答题达到一定分数,才能申请助学贷款。 安徽省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局一起,每年年初对进入还款期的学生通过短信提醒,对联系不上的学生就由其家庭所在地政府帮助提醒。 通过努力,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安徽合肥大四学生王宇就表示,如果不还清助学贷款,自己会背一辈子的良心债。贵州师范学院毕业生申小雪,父母患病、家庭困难,但她却通过4年勤工助学,在毕业时提前还款。她认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就算找不到好工作,跑到工地上搬砖,一个月也能赚两三千元,也能把贷款还了。 上海一毕业生,家境贫寒,毕业后因患上类风湿关节炎,耗尽了工作积蓄。但她一直坚持还款,有时几百元,有时几十元,“国家在我困难时帮了我,这个钱我一定要还上。” 记者采访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专家,他们认为,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意识,不仅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同时还需完善相关诚信制度建设。 黄锐彬说,目前金融机构的约束机制较多,如不良诚信记录,在办理信用卡和贷款时都会被限制。但在社会其他领域,诚信机制的建设还相对较弱,如在招录公务员时就没有对诚信进行审查。 目前,广东、甘肃、贵州等省份已进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任职记录、助学贷款记录以及奖惩情况等信息都将记录在档,毕业后档案锁定,随个人就业流转到用人单位。若发生论文抄袭、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失信行为,将影响其求职、信贷、保险等。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认为,应在全国统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档案”,相互联网,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对无力还款的学生要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还款政策,对恶意欠款的学生则要增加违约成本,加大处罚力度。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认为,还应完善支持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毕业生逐渐具备偿还能力。此外,对于贷款学生意外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相关部门应核销该学生的贷款业务,并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的基本生活。(记者王橙橙、赵晓辉、韩振、黄安琪、朱青、李春惠)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