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6月18日电(记者 杨维成、刘元旭、毛振华)一个月前,天津滨海新区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成立行政审批局,通过“一颗公章管审批”的体制革命和“车间流水线式”机制再造,有效避免“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问题,向打造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迈出关键一步。 深层次体制障碍亟待打破 尽管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已经过多轮自上而下的瘦身提速改革,但“多、慢、繁、累”的审批“长征”问题依然存在,审批效率与市场活力的矛盾日益突出。专家指出,屡屡曝光的“审批长征图”凸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亟待步入“深水区”,还需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 部分企业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审批权分散、涉及部门众多,效能考核、监管难度大、效果差,成为行政审批提速增效改革的一大障碍和阻力。一些审批流程环节设置多是基于部门利益、管理方便而非让审批对象便利,一些地方审批部门甚至存在将多项审批小项合并为一个大项玩“数字游戏”、边减少边新增“割韭菜”、将审批权转移至有着“二政府”角色的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等问题。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我国重点开发开放区域的天津滨海新区,近日以成立行政审批局为突破口,实现“一颗公章管审批”的体制革命和“车间流水线式”机制再造,被有关专家称为“革命性的变革”。 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袁桐利表示,成立行政审批局的主要目的是有效解决重复审批、多头审批、效率不高等问题,努力把新区打造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过程最透明的地区。 体制革命机制再造双管齐下 对于提升行政审批便利化而言,滨海新区的这一改革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 “实现‘一颗公章管审批’的体制革命,避免‘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办公室负责人卢少伟介绍,该局将区级18个部门的18颗印章和216项审批职责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局,审批主体由“碎片化”聚合为“一个部门、一颗公章”,不仅打破多头重复交叉审批问题,而且也更利于减少重复交叉和监督考核,为审批服务提速创造了体制条件。 记者在办事大厅看到,审批窗口打破了传统按部门设置的方式,而是按办理事项建立“车间流水线式”审批作业方式,使关联审批事项紧密衔接,同时大力减少繁琐要件,实现申请材料一件多用。超过150项审批事项在要件齐全前提下可在1个工作日完成,最快仅需1个小时。例如,企业设立审批从受理开始,拿到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国税部门税务证、地税部门税务证和公章只需1个工作日。 不到一天就拿到“四证一章”的滨海新区祥恒瑞金属制品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露说:“不仅时间极大缩短了,而且也不用像过去每去一个部门都要重复提交一些材料,非常便利。” 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张铁军说,原有办理这216项行政审批大约600名工作人员,如今该局只有138人,人员缩减超过三分之二。 配套审管协调联动机制 长期以来,“重审批轻监管”式的行政审批制度饱受诟病。在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滨海新区始终高度重视抓审批提速和抓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衔接,在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建立一系列审管协调联动机制。 记者了解到,新研发的“行政审批与绩效管理应用软件系统”与18个部门实行网络联通,对监管部门全部开放网络授权。区行政审批局将审批结果信息通过网络及时告知事后监管部门。同时,监管部门将监管中实施行政处罚的情况,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给区行政审批局,区行政审批局根据监管信息建立承诺失信名单并在网站上公布,使失信违法企业处处受限。 同时,滨海新区建立起重点方面专项会商机制、审查员机制、观察员机制,对一些与事中事后监管直接相关的事项,按照工作需要,审批局商请监管部门派出观察员,参与审核工作,充分听取观察员意见,加强审批与监管的有机衔接,使审批与监管形成合力。 天津市副市长、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认为,事前审批由审批局完成,事中事后的监管需要原先负责审批的相关部门履行职能,更为专注和专业,而且也通过行政的审批制度改革倒逼政府职能转变。 在行政审批局成立后,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还有如何降低行政审批权力过于集中的风险。记者了解到,该局对审批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定质,每个审批窗口和后台工位均安装视频音频监控设备,实行全程录音录像,审批进展当天上网公示。纪检和监察部门专门派员入驻审批局,进行效能与廉政同步全程监察,并严格落实责任制。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