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经济宜取法其中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4-06-23 08:4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行动起来,无论是中央连续“微刺激”,还是地方巩固外贸、扩大投资都在传递积极信号:政府会有所作为,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正在外界忧虑中国经济放缓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几天前在英国智库讲话时给出了坚定的回答: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如何避免“硬着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日前对媒体表示,为摆脱“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弹—再下滑”的循环圈,避免年年打“下限保卫战”,就要改革宏观调控方式。第一,改革宏观调控思维方式:由守住下限,到把握中线;第二,改革宏观调控工作方式:由应急式的项目应对,到中长期的总体应对。

    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刺激经济可以取法其中。古语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李克强提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宏观调控要有定力,不会采取所谓大规模刺激政策,这是合乎经济规律的上策做法。

    由于“合理区间”是要求经济增长的下限不低于7.5%,保证充分就业的增长,并使得CPI增长上限不越过3.5%,让人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不过,这也使得一些地方在理解和执行相关政策时,政府只瞄准增长下限,“有所作为”就显得不足。比如,今年一季度,竟有30个省份经济增速不及年度增长目标,这背后显然有增加“作为”的空间。

    换句话说,保证经济增长不低于7.5%的下限,并不意味着只采取达到这一目标的举措。由于政策往往会有滞后效应,国际形势也有不可控因素,再加上经济下滑本身具有惯性,为了避免经济工作陷于被动,可以把宏观调控、刺激政策的定位从保“下限”拉到护“中线”,这样取法其中至少有三大益处。

    首先,取法其中能使经济工作化被动为主动,避免年年都打“下限保卫战”。比如,近几个月来保“下限”密集推出“微刺激”政策,日前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表现较好,尤其是“克强指数”三大指标都有所回升,这让市场感受到些许暖意。但问题也在于,“微刺激”措施的效力消失,到明年初,经济可能会再度承受下行压力,这就意味着又得打“下限保卫战”。由于社会聚焦于“下限”,而目标也瞄准“下限”,从容推进工作的回旋余地就会受限制,不如取法其中,这样就容易保持定力。

    其次,取法其中可以稳定市场预期,还能提振市场信心。由于此前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历史,国内外看待中国经济增长往往持旧有的参照系,尽管当前的经济增速依然可以笑傲全球,但是对市场信心的影响则变得微妙。尤其是在遭遇国际经济危机或者国内自然灾害之时,这种信心难免变得脆弱,而采取“微刺激”所形成的“正能量”也不太稳定。就像股票熊市里,哪怕出台利好政策,也容易引发“利好出尽”的不安。如能取法其中,就能大幅提升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人们憧憬着经济向好,就会积极投资、放心消费,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再次,取法其中还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可以营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过去,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是经常冲出上限——经济过热以及通胀过快,这当然不利于转方式和调结构,中央和地方都不得不启动“降温”手段。如今,经济情形已经发生变化,中国从过去防过热到防失速。经济增长滑出下限或者长期在下限边缘游走,这也不利于转方式和调结构。如能取法其中,既能维持居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利润收入的平稳增长,也能为企业转方式、产业调结构创造一个相对从容的空间。

    当然,取法其中促成刺激政策加码并不意味着由“微刺激”变身“强刺激”,我们只是强调主动挖掘发展的潜力,维护经济增长的中速和“中线”。正如李克强此前所言,“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动力、向惠民生要动力,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对于各地和各级官员而言,这就意味着把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让市场享受到改革红利,这样的取法其中才是中国的“上上策”。(田享华)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