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7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认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旅游也从几个相关服务门类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行业,并实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丰富人民生活、改善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我国旅游业散漫无序、粗放发展的局面仍未取得根本改善,远远跟不上人民群众需求从“玩得着”到“玩得好”的转变,更无法充分释放这一行业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各区域均衡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正因如此,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使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并提出三个主攻方向。 一要以改革开放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进一步深化对外合资合作,提升旅游业水平;减少行政审批,在投融资、用地、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做大做强旅游企业。部分地方政府认为旅游业发展“富民不富市”,在审批上“谨小慎微”,在投入上“斤斤计较”,在对外资和民资开放上更是“前狼后虎”。决策者应从整体观念和全局思维出发:只要能造福一方,藏富于民又何妨?更不用怕外资“占便宜”:它们不仅能引入先进的旅游产业管理经验,更能带来优质的海外客源。 二要优化旅游发展软硬环境: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等的投入;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乱涨价、“黑导游”和强迫消费等行为。往返交通和目的地接待能力都是旅游体验中不可或缺的要件,而旅游体验则是旅游者递进消费多寡的决定因素,个中道理不证自明。此外,加强市场监管也应具有服务监管和税收监管的双重意义,维护和提升旅游体验,同时合理增加地方财税,转而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三要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和内涵:洞察市场、发挥创意,大力开发老年、民俗、养生、医疗、学生旅游等差异化旅游产品,让中外游客享受更加便捷安全、多彩快乐的旅游之美。人民群众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和深入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男女通吃、老幼咸宜”的流水线式接待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拉练式路线越来越难以撬动消费者的荷包。部分旅游业者已开始积极尝试,但在产品的“量身定制”和“不可替代”上仍有待精进:新线路一推出便会遭到其他商家模仿,最后难逃价格战宿命。 愈发紧张的生活节奏让快乐日益成为稀缺品,排解压力、寻求快乐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诉求,“快乐经济”也应运而生。旅游行业恰好坐在“快乐经济”中储量最大且永不枯竭的富矿之上。资源和需求都是巨大的,缺少的就是那么一点创意和自律。(记者 孙笑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