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 陶俊洁、赵晓辉、张炼)沪港通11月17日正式开通,沪深两地资本市场迎来了互联互通的时代。沪港通是我国在探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开启了跨境证券投资的新模式。 通过沪港通这条双向通行管道,两地资金涌向对方股市--内地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买卖266只港股,而香港投资者通过“沪股通”买卖560多只A股。试点初期,“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双方可根据试点情况对投资额度进行调整。 证监会主席肖钢在沪港通开通仪式上表示,沪港通是推进两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大举措,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实现可兑换的情况下,开创了操作便利、风险可控的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 目前,证监会、财政部等对沪港通涉及所得税、营业税和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QFII、RQFII所得税,以及配股原则等予以明确,基本扫清了政策障碍。“遗留问题”主要包括T+1和T+0如何衔接、涨跌幅限制等,但从有关方面表态看,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沪港通的成功开启,不仅使两地投资者能够互相买卖股票,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项重大改革,具有探路、试水的角色作用。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沪港通概念提出的背景与中国国家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从初衷的角度理解,便利两地投资者双向投资、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沪港通最重要的初衷。 肖钢指出,沪港通丰富了交易品种,优化了市场结构,为境内外投资者投资A股、港股提供了便利和机会。这有利于投资者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实力;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 实际上,沪港通机制提出的背景,与国家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要求,要“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可以说,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沪港通最重要的初衷。 从今日市场走势看,早盘沪指高开回落后大幅震荡,收盘跌0.19%,报2474.01点,香港恒生指数同样高开回落低位震荡。“港股通”当日使用余额仍然有近90亿元份额,而“沪股通”当日使用额度则被抢购一空,这表明A股对于外资还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