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理性看待中国经济总量位次跃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5-03-04 10:20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按汇率折算越过10万亿美元大关,在世界仍居第二位。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法的测算,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见,按汇率法折算中国的经济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60%左右,按购买力平价法折算却已经超过美国,两种折算结果相差竟然如此之大。目前,国内从官方到百姓都普遍接受按汇率法折算的中国经济总量,并不认同按购买力平价法折算的经济总量,这是否意味着汇率法没有局限或者比购买力平价法更准确呢?究竟又该怎样看待中国经济总量位次跃升呢?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和辨析。

  首先,购买力平价法确有局限,按这种方法折算中国经济总量存在一定高估。各国货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比例折算,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购买力。由于各国实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品种、质量有差别,通常只能选取相同品种和质量的商品来计算购买力平价。如果两国经济技术水平相同或相近,不同品种和质量的商品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充分小,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经济总量是比较准确的;反之则可能不够准确。中国和美国经济技术水平有较大差异,各自生产的不同品种和质量的商品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不算小,这样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两国经济总量就不够准确。多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年都要用购买力平价法对主要国家的经济总量进行折算比较。但在计算中美两国货币购买力平价时,主要选择同种商品,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可能估值不足。换句话说,人民币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购买力较弱,这一点未能在购买力平价中得到充分体现,因而对中国经济总量有一定高估。

  其次,汇率法也有局限,按目前汇率折算中国经济总量存在明显低估。一般来说,如果两国开放水平和货币国际化程度相同,按汇率法折算国内生产总值是充分可行的,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目前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开放水平还有一定差异,同美元相比,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低,这就决定了按汇率法折算中国经济总量存在较大局限。第一,汇率作为外汇价格直接受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对偏低,中国的进出口一般按美元结算,人民币购买力未能在国际上得到准确评价,实际上存在低估;第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占整个经济很大比重的外向型经济,产品高度依赖出口,长期实行鼓励出口创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第三,人民币对各国货币的汇率尚未完全放开,资本项目还不可自由兑换,这在投资上抑制了人民币的升值。总体判断,人民币购买力弱于美元,但不存在目前汇率那样大的差距。近年来,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都处于世界第一位,铁路、公路客货运输量和多数服务量也不同幅度超过美国。虽然实物产量没有单一总量指标,甚至在一些产品的国际增加值分割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中国绝大部分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出已经超过美国,由此至少可以判断,中美两国经济总量的差距远远小于按汇率法折算结果之差。

  然而,由于世界各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千差万别,可比性有限,大国和小国之间的经济总量排名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但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大幅度变化往往是其兴衰强弱的重要表现。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研究了1700年至2015年中国GDP的变化趋势,并与美国和世界总量进行了比较:170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22.3%,美国占0.13%;1820年中国占32.9%,美国占1.87%;1949年中国占4.5%,美国占27.34%;2015年中国将占19.78%,美国将占19.72%。他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则分别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预测了中美两国GDP增长趋势,其中汇率法预测结果是:2019年中国GDP为19.8万亿美元,美国为18.9万亿美元;购买力平价法预测结果是:2016年中国GDP为17.1万亿美元,美国为16.8万亿美元。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即使按汇率法计算,中国的经济总量也很有可能在未来一个时期超过美国。

  最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在未来30年左右不会改变。目前中国的总人口接近14亿人,是美国人口的4倍多。如果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要赶上美国,经济总量就得达到美国的4倍多,这必然受到资源环境的客观约束。经济总量位次跃升是客观事实,承认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掩盖问题,不应同经济发展质量问题混为一谈。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等等,还要解决由此带来的许多问题。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到2049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还需要35年,但那时还只是中等发达国家,因此要从经济质量上真正赶超发达国家依然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马路平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