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费解地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儿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这已经不是总理第一次就“老百姓办事难”问题批评某些政府办事机构了,但问题显然没有像总理期望的那样得到彻底解决。一些部门仍然没有将简政放权落到实处,还攥着自己那点儿利益不肯撒手;一些部门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还是习惯以“刁难”办事人显示自己的权力。 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会成为老百姓办事的“障碍”,也会成为当前稳增长、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障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这一“减”一“乘”的运算法则,正蕴含着政府的服务意识。政府部门当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者”,就是在为经济社会发展“续航加油”“添砖加瓦”。 当好“服务者”,为创业创新清障是关键。围绕简政放权,本次常务会制定了多项举措,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 由于非行政许可审批不在行政许可法的约束范围之内,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一度被代指为“制度后门”和“灰色地带”。它不仅降低了审批效率,更有可能为个别官员提供权力寻租的空间。 当好“服务者”,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基础。即便有制度制约,但如果不能发自内心地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难免在实际工作中“偷工减料”,门好进了,脸依然难看,事也别别扭扭地办。一天能办好的,让你办三天,一次能办好的,让人跑三趟,反正也还在规定的范围内。 我们寄望于制度的完善让问题改善,寄望于官员的自觉让问题消弭,但如果还不行,就可能得试试“狠手”、“痛招”了。有些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地无视总理的告诫,迟早会尝到“庸懒散怠”的苦果。(马若虎)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