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拉美行:把“优进优出”首次带到国际舞台
26日,李克强出席中智建交45周年经贸研讨会暨中智企业家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中国政府网
李克强总理出访拉美四国期间,在中巴工商界峰会闭幕式致辞中提到了一个重要表述:优进优出。几天后在秘鲁出席中资企业座谈会时,他又明确向参会的企业负责人提出要求:我们应该推动和秘鲁的产业合作升级,推动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变为“优进优出”。
这是总理首次在国际舞台上明确提出“优进优出”的理念。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合作关系,将极有可能借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今年4月3日的一场专题座谈会上。那是李克强上任以来首次以“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为主题召开座谈会。
“必须看到,国际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也需要顺应这种变化,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约束日益加重,‘大进大出’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促成‘优进优出’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李克强的表述新颖而清晰,“所谓‘优进’,就是从我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所谓‘优出’,就是不仅要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还要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
总理明确给出了思路,也迅速做出了行动。在此次环球十万里的拉美之行中,李克强正式将“优进优出”的理念传递给拉美各国,也传递给世界。
他在中巴工商界峰会闭幕式致辞中明确说道:“中方购买巴西优质工农业产品,巴西从中国进口发电设备、地铁列车等投资品,双方通过进口对方优势产品,可以实现优进优出。”
在秘鲁出席中资企业座谈会时,他也向参会者提出要求:“我们在秘鲁的中资企业应该更多首选中国装备。中国产业要升级、出口结构要升级,中国装备走出去应该成为突破口,这是标志性的重大举措。”
一系列具体的合作正在逐一落地。
比如,中国-巴西-秘鲁三方工作组启动两洋铁路可行性基础研究工作。
比如,恢复2012年对巴输华牛肉实施禁令以前已注册巴西企业对华出口;完成60架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产飞机协议中的首批22架的审批手续,以实现立即进口。
从这些崭新的合作内容不难看出,“优进优出”的理念,已经进入实践阶段,并展现出巨大潜力。
具体而言,中国从巴西进口牛肉、飞机,本身就是“优进”的表现,这打破了传统中巴经贸合作中以原材料为主的初级贸易结构。而中国、巴西、秘鲁三方工作组共同启动的两洋铁路可行性基础研究工作,更堪称“优出”理念的重要实践范例——作为同时兼具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双重特点的优势产业,铁路的“优出”可同时带来多重利好:既可以提高外贸质量与效益,又能帮助解决国内就业;既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资源与产能的合理配置,又能在国际竞争中提高中国企业实力。
在具体的合作措施层面,这种“优进优出”的理念也在逐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政策支持。李克强在同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举行会谈后表示,双方同意启动双边自贸协定可行性研究;在智利,总理又与智利总统巴切莱特达成了推进自贸协定升级的共识。
这意味着,拉美企业在未来将获得更多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享受到更多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便利。同时,中国的优势产能,包括高铁、特高压以及核电技术,也将在拉美市场拥有更加广阔的投资机会。
这一表态显示了李克强对于“优进优出”的深度谋划:它并不是单方获利的战略转型,也不仅是针对中国企业的发声。它与国际产能合作有着相通的内在逻辑,乃是基于双方利益最大契合点展开的升级版合作——对中国而言的“优进”正是对拉美而言的“优出”,拉美可以借助中国的广大内需市场完成自身贸易结构的调整转型,改变初级产品的“全球供应商”角色;对中国而言的“优出”同样是对拉美而言的“优进”,来自中国的地铁、轻轨与渡轮,正帮助拉美实现工业化升级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你之“优进”,便是我之“优出”;你之“优出”,也是我之“优进”。在完成自身战略调整转型的同时,也呼应对方诉求,这种“双赢”关系堪称国与国合作的最佳境界。
奠定这种“双赢”关系的重要基础,正是李克强首提的“优进优出”思路。某种意义上,在总理此番环球十万里的拉美之行中,让世界认识与接受“优进优出”的意义,丝毫不亚于那些具体项目大单。(新京报特约记者 史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