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李克强总理倡议中法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中法两国签署《开发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创新“互利三赢”模式,优势互补开拓大市场。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正在法国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6月30日与法国总统奥朗德在爱丽舍宫举行会谈,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李克强总理刚刚提出中法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倡议,奥朗德就迅速作出积极响应。 一个月前,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拉美期间,为中国与拉美国家搭起了一道“国际产能合作”的桥梁。一个月后,他又在法国为国际产能合作补上了“发达国家”的这一块“拼图”,勾画出一幅“互利三赢”的合作前景。中法两国签署了《开发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中法两国将采取多种形式,在核电、高铁等领域开展第三方合作,实现互利三赢。两国还将建立一个中法共同基金,为双方在第三方国家开展产业投资等国际合作。 欧洲是制造业强国集中的地方,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产能合作解决不好,全球经济无法平衡,贸易争端必然层出不穷。而中法之间这种崭新的模式,有利于带动法国企业出口和就业,也有利于提升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分析,中法携手创新出一种新的"互利三赢"模式,利用各自的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大市场,开辟了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的新途径。 沈骥如:中法共同发表了开发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合作协议是三方面共赢的协议,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新提出来的一个理念,要开辟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新途径。在这方面,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有大量的中端产品,就是比高端的低一点,比低端的要高一点的中端的产品。我们有这种产品生产线、装备产能、性价比高,适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比如中国高铁、核电就是挺高端的,法国作为发达国家,它在核电方面,在高铁方面也是很见长的。 沈骥如认为,中国和法国各有优势,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联手可以开拓更大的第三方市场。 沈骥如:中国和法国联手在第三方市场主要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多种合作形式,在高铁、核电等基础设施领域,还有高端制造方面进行全面合作,这样充分利用中法经济互补性,同时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在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是中国共建、共享、共赢的国际合作新理念的一个具体的实践。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对此进行评论解读认为,中法合作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两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将会调动更大范围的全球力量,力促世界经济复苏。 经济之声: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其他国家签署过这样的协议,中法签署这样的协议有哪些突破性的亮点? 赵俊杰:中法签署的共同开发市场协议,是中法建交50年来的最大亮点。过去中法在政治互信、首脑互访等方面建立的机制非常多,但经贸合作始终是“老三样”。法方一直在抱怨,好像在中法经贸结构当中,法方始终是贸易逆差比较大的。在这个情况下,中法之间要实现贸易平衡,而且要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就一定要有创新性的大手笔出来。正好今年克强总理出访法国,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这一次中国政府和法国政府联合发表的两个声明,把开展第三方市场的重要性和意义表述得非常明确,能真正使中法的产能优势,包括能源合作优势实现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经济之声:如果我们把目光拉得更长远的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国际产能和第三方的合作必将会调动更大的全球力量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中法两国将采取多种形式,在核电、高铁等领域开展第三方合作,两国还将建立一个中法共同基金,为双方在第三方国家开展产业投资等国际合作。有关基金的倡议提出来时有一个细节,法国的领导人也是迅速作出回应,当时奥朗德就说法国的财政部长就在旁边。从今天开始我们两国就要针对基金开展具体的沟通和协调的工作,可见这种双方这种积极的态度,这样一个合作的模式怎么实现互利三赢? 赵俊杰:既然提出“互利三赢”战略目标,在细节上就要本着解放思想,找出大家都能接受并且有利可图的合资、合作形式。能源环保、基础设施里有一些原则可以确定,政府主要起主导作用或者推动作用。法国现在日子不好过,希腊处于债务危机中,如果它真要赖帐,对法国来说可是当头一棒,所以法国现在急于拓展海外市场。而正当此时,中国把一个“绣球”抛给了它,让双方可以结合各自优势开拓市场、实现共赢。(记者 蔡军)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