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写在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

2016-05-12 08:13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5月5日,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首次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桌面演练正在进行:我国某省发生里氏6.5级地震,造成部分建筑倒塌,交通、通讯中断,受灾人口超过百万。灾情发生后,民政部与受灾地区指挥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信息平台支持引导有关社会力量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有序参与灾情收集和快速评估、应急响应、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协同开展救灾行动。

“十二五”期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900多万人次,倒塌房屋近70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7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亿元。

面对不测风雨,完善的防灾减灾机制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个强大“堡垒”。

减灾救灾法制体系不断完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绝非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项细致浩繁的工程,这一工程要用“情”作保证,要用“心”去完成。

5年间,减灾救灾法制体系不断完善,国务院重新修订《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民政部制定了救灾应急工作组规程,多次修订完善救灾应急、冬春救助等工作规程;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制定《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制定修订了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减灾示范社区、民政救灾应急专用车辆等多个管理办法,全国大部分省份制定出台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办法,中央和地方各级救灾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基本建立,24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本地受灾人员救助标准或开展了试点工作。

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云南、江西、贵州、安徽、湖北5省相继制定出台《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了法律保障。

福建省的《福建省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下达2014年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的通知》两个文件重点明确了救灾物资储备库、自然灾害避灾点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省级补助标准,并对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进行了规范。

“十二五”初期,黑龙江省颁布《黑龙江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列为五大项目之首。在规划布局上,既立足应急救灾需要和国际合作需求,又围绕应急资源保障等进行统筹谋划。

针对宁波市灾害风险特点,自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着手研究如何在现有灾害救助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保险工具切实提高城市自然灾害救助能力和水平。同年宁波市向中国保监会提出巨灾保险试点申请,成为全国首批巨灾保险试点城市之一。

此外,全国27个省(自治区)成立省级减灾委员会,90%以上的市、82%以上的县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综合减灾救灾协调机构,部分省份成立了减灾委专家委。

这些举措为防灾减灾提供了严密的制度保障。

防灾减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

自然灾害是不可抗的力量,该如何预防和降低灾难对人们造成的伤害?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为中西部地区1096个多灾易灾县购置民政救灾应急专用车辆,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重庆、拉萨、格尔木、乌鲁木齐等9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先后投入或即将投入使用,累计采购价值9.83亿元的中央救灾物资,多部门参与的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协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救灾物资调运实效性进一步提升。

5年间,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针对各类自然灾害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158次,累计向灾区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495.21亿元,调拨帐篷50.8万顶、棉衣被242.2万件(床)、折叠床21.2万张等中央救灾物资,为灾区救灾应急、过渡期安置、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和冬春救助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和物资保障。

有备才能无患,防灾减灾胜于救灾。而防灾减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

“地震来了,大家不要惊慌……”5月5日,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八中学的广播突然响起,全校500余名师生立即暂停上课,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跑到操场避难。演练开始,各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双手护住头部迅速、有秩序地撤离到操场蹲下,并及时清点人数向总指挥汇报。

5月5日,浙江省嘉兴市菜花泾社区文化广场,“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为主题的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正在这里举行。社区工作人员向过往居民发放了《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手册》以及其他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对防灾减灾了解不深的居民,工作人员还会耐心地给他们进行讲解,并引导他们了解如何开展预防、自救、互救等技能,增强辖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指导各地深入开展防灾演练、宣传教育、隐患排查、编制风险图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5年间共命名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551个,引导并带动了社区减灾设施、救灾装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依托“全国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活动,各地累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6亿份,举办培训及讲座4.5万场,举行不同规模救灾演练14.5万次、主题宣教活动2.6万场,促进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显著提升。

目前,全国灾害信息员数量增加到68.25万人,中央层面连续3年举办灾害信息员师资培训班,为各省培训灾害信息员师资人员1200余人次,支持各地培训基层灾害信息员24万人次,在此基础上,17个省推行乡镇网络报灾试点。

灾害快速评估机制初步建立

监测预警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工作环节,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对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重视,做好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民政部加大减灾救灾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支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先后承担“高分灾害监测与评估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家综合减灾与应急典型示范”两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应用示范工程”等3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完成了芦山地震、鲁甸地震、波及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尼泊尔强烈地震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

民政部还组织开展863计划、973计划等减灾救灾领域重大科研工程项目100余项,制定了12项国家标准和15项行业标准,灾害遥感监测服务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灾害快速评估机制初步建立,实现灾后1小时内完成地震灾害预评估、3小时内完成台风和洪涝灾害预评估,遥感、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

4月20日,广西梧州市区下起了大雨。梧州市气象台对外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与此同时,梧州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根据监测数据自动生成地灾预警短信发送到相应的地灾防治责任人和监测人手机中。这是梧州市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城市防灾预警管理的一个缩影。

2015年6月28日,陕西省佛坪县遭遇大暴雨侵袭,当地有关部门提前发布预警。西岔河镇西岔河村收到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后,村干部立即组织村民转移。23时,全部撤离;23时30分,洪水暴发。就差了半个小时!

完善的预防预警系统,对于防灾减灾至关重要。良好的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减少灾难造成的危害,让人们有所预警,能更好地做好防护。

一系列重大决策,一大批资金项目,一组组温情数据,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体的关怀,也彰显着民政人“躬行为民之政”的高尚情怀。(记者 潘跃)

电竞米兰 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