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以发展议题推动东亚区域合作走向深入

2016-09-09 17:11 来源: 国际在线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9月6-9日,东亚地区系列峰会将在老挝召开,李克强总理将出席峰会并正式访问老挝。地区国家高度关注中国如何看待当前的地区经济与安全关系,关心中国的解决方案,也希望与中国交换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今年的系列会议比往年提前了两个月,也正好符合地区国家的紧迫要求,相信能看得更深、谈得更远。

在这次会上,域内国家可能普遍关心三个问题,即安全条件弱化会不会拖累经济发展,在安全条件弱化的情况下还能不能推进地区合作,以及经济发展与地区合作能不能反过来优化地区安全条件,核心关切是担心失去经济发展的大好环境。至于参会的域外国家,相信它们更关注安全环境的变化能否推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会将地区合作与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对此,地区国家要搞清其中的对应关系,防止出现战略错配,殃及自身发展。

环顾我国周边,除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外,都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按照某些研究的观点,韩、新也属新兴市场阵营,那么我国周边只有日本一个发达国家(G7成员)。因此,东亚地区合作的核心要义毫无疑问是经济发展,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平顺和摆正安全与发展的关系。

安全与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一个常问常新的话题。仅从过去近三十年东亚地区合作的历程来看,就曾经历过多次反复。本世纪初,这个问题曾一度得到过比较不错的解决,各方关系相对舒适,大家集中精力搞发展,东亚地区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又实现了一波增长高潮。就在这段时间内,整个东亚地区在全球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东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一体化进程接连取得突破;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在国际投资市场上展露苗头,经济开始加速,社会环境明显改善;东亚地区外围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再远一些的巴西和部分非洲国家,也享受了“东亚增长红利”。这些都得益于高速发展的地区经济和舒适的安全环境。

但近几年来,东亚地区合作明显遇到了问题,有各种内外因素分析,但主要可能是地区国家在对外政策上出现了三种错配。一是安全与发展的错配。显然,一些域内国家对当前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产生了误判,错将安全至于发展之上,在安全上投入过多,很可能将错过大好发展时机,拖累经济与社会发展。二是域内与域外的错配。一些国家忽视自己在域内的战略利益和形象,转而同域外国家的利益相对接,或者“以外打内”,认定“近邻不如远亲”,希望能换来更好的域内生存环境,但实际上它的很多“远邻”正加紧在本地区寻找发展机会。三是条件与手段的错配。一些国家忘了自己所处的时空位置、发展阶段,忽视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特有规律,盲目选择“先进”发展模式,陷入西方大国处理地区和国际关系的套路,难以自拔。

再看全球,东亚地区的这些问题并不是独有的。在中东、欧亚和拉美地区,也存在类似的地区关系模式和类似的根源,东亚地区国家对此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中国是本地区最大国家,是地区安全秩序的坚定维护者,是经济发展的坚定推动者,也是地区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当前,东亚地区大局仍然稳定可控,未来中国仍将对地区经济合作和安全抱有坚定信心,一如既往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深化同东盟的合作关系。为应对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国可积极倡导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讲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对许多地区中小国家而言,目前是个重要关口。如果在发展与安全之间选错了方向,可能引致极为不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东亚地区多数国家仍有发展的潜力,还需要一个稳定的十年。

二是推进地区实现“积极合作”。地区合作有“消极合作”和“积极合作”两种方式。“消极合作”指的是通过消除既有障碍、便利流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并不是贬义。典型的合作方式是消除关税壁垒,拉动贸易。“积极合作”指的是既要消除既有障碍,也要在制度层面进行创新,把握话语权,挖掘结构性动力。典型的合作方式制定规则和标准,收获制度性红利。东亚地区合作的上一个十年是建立在“消极合作”基础上的,未来要着力推动“积极合作”。

三是打造人文交流新支柱。不管地区形势如何发展,人文交流永远是割不断的。当前,中国与东盟各领域人文交流正在全方位展开,各类文化产业合作方兴未艾,人文交流正在成为拉近中国东盟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李克强总理也将在中国东盟开展对话25周年纪念峰会上全面回顾双方关系发展成就,倡议在巩固和深化政治安全和经贸合作同时,以教育和旅游为优先方向,将人文交流打造为双方关系新支柱,为双方合作注入新动力。(韩立群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陆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