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老龄社会匆匆而来
预计到2020年山西每6人中有1名老人

2016-10-10 11:45 来源: 山西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目前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有503万,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600万,全省每6个人中将有1名老人

呈现“三化”特点:

——社会老龄化

——老人高龄化

——高龄空巢化

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即为老年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本世纪之初,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卫计委透露,我国201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2亿,占总人口的16%,老龄化速度比较快。

我省也是如此,目前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有503万,增长比例过快,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600万,全省每6个人中将有1名老人。他们中,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的占比较大,有将近一半处于“空巢”状态,还有7%左右是失智失能老人,个人无法实现生活自理。

从8月1日起,临汾市老龄委对失能老人进行摸底,为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撑。相关数据显示,城市生活的老人,衣食大多不成问题,但与子女见面较少,孤独感、离群感较普遍;农村生活的老人,子女绝大多数外出工作或打工,没有固定收入者居多,生活窘迫者占相当比例。

张民省是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针对老龄化问题,他调研多年,把老龄化总结为“三化”趋势,即社会老龄化、老人高龄化、高龄空巢化。张民省说,老龄化社会的特点是老龄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不平衡,特别是空巢家庭现象日益凸显,不但空巢期提前,而且不可逆。在人们印象里,“空巢老人”大多白发苍苍,但如今大量的“空巢家庭”成员却还是中年人,这些年轻父母的子女在25岁以后逐渐因求学、工作、结婚而离家,意味着现代城市家庭,大批中年人在50岁左右进入“空巢家庭”行列,一般家庭空巢期多为20年左右,如果丧偶,则一人长期孤独、情绪失落。

大多数老人进入晚年之后,都有自己的养老意愿,张民省主任的课题调研显示,绝大多数老人对子女工作繁忙表示理解,他们力所能及地克服空巢生活的诸多不便,不愿意影响子女的工作和生活,有40%的老人愿意与子女一起生活。

城乡老龄人口收入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我国约有40.7%的老人仍是靠家庭供养,农村很大一部分老人要靠劳动收入养活自己

未富先老是我省乃至我国老龄化的又一主要特征。一是国家财力未富。省委党校刘宁教授说,发达国家是在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这样国家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而我国在本世纪初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时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改革和发展任务还很繁重,投入养老服务的财力明显不足。

就全国来看,2011年以来的4年里,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养老机构建设资金共80亿元,远远不能满足相关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省民政厅资料显示,2014年省级财政性资金养老投入只有1.42亿元,而同为中部六省的安徽,投入9亿多元,东部发达地区省市则更多,由于财力有限,财政资金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够,每张床位的建设补助,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老人本身未富。由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老年研讨会披露,目前我国约有40.7%的老人仍是靠家庭供养,四成老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只有约24%的老人能够依靠养老金生活,农村很大一部分老人要靠劳动收入养活自己。以临汾市景村张先元老人为例,政府每月发放养老金80元和高龄补贴36元,算下来一年共1392元。

山西人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谭克俭承担着两个关于农村养老模式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他去农村调研,经常看到五六十岁的老人干农活、打工,好几次竟还看到80多岁的老人也在田里忙活。谭克俭说,国家养老保险已在制度上实现全覆盖,这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且个人不用缴费,有的地方还有高龄补助,对老人们来说都是好事,但还是太少。老龄人口的收入存在明显城乡差异,农村老人过去几乎无钱可攒,养老只能靠子女,现在老人们都有些积蓄,而且整体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差,仍然生活比较苦、比较难。

失智失能老人可能拖累家庭生活质量

当前,城市多数家庭都是“421”结构,年轻人普遍需要照顾父辈和祖辈6位老人。

“有年没日”是民间对老人的看法,意思是,虽然他们有可能一年年“高龄”下去,但保不齐哪一天就病倒了,也就是说,老人患病率高、身体器官功能总体较差是最大特征。一旦老人病倒在床,产生的经济压力和照料压力,就成为家庭的难题,在这一点上,城乡差别不大。

长治市城区八一广场东侧小区是曹温良夫妻的家,老两口都是80岁高龄,已无法自主生活,也不愿跟着儿子去北京生活,现在住在养老院。他们的邻居李月娥也快80岁了,卧病在床5年,3个孩子轮流照料、分摊医疗费。曹温良羡慕李月娥不用去住养老院,而李月娥却羡慕曹温良和老伴身体好、不生病。

当前,城市多数家庭都是“421”结构,医疗水平的提高使老人寿命普遍延长,年轻人通常需要照顾父辈和祖辈6位老人。从经济方面来说,因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还做不到完全保障,一些慢性病用药,大多地方政策规定患病者承担,长期生病的老人会给家庭造成较大经济压力。还有另一方面的压力,则是照料压力,目前社会生活成本加大,如果父母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年轻人就会陷入两难境地——既不能耽误工作,又不能不照料父母。

记者走访得知,因为照顾成本高、老人健康风险大,大多养老院不愿意收住失智失能老人。有部分愿意收的,月费用少则三千元,多则五六千元,远远超过了工薪家庭承受范围。仅有的少部分愿意收住失智失能老人,且价格适中、服务优质的民办养老机构,则存在收益不好、发展难以为继,因历史遗留问题、证照难以办理等问题。

刘宁教授对老龄人口的需求总结为:物质基础、生活照料、情感寄托、精神慰藉。她说,居家养老是最受老人们欢迎的方式,身体条件很好、医疗条件不错的老人,需要的是参与社会生活、得到精神慰藉;失去生活能力需要别人看护的老人,需要的是功能齐备的养老机构,如果能在居住地或社区附近更好。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是我国养老业的趋势所在,也完全符合老龄人口的现实需求。(记者 尚慧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姜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