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中国制造孕育新动力

2016-11-18 07:43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提升,运营成本降低
中国制造孕育新动力

开栏的话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当今格局下,必须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一年多来,推进“中国制造2025”取得了哪些进展?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自今日起,本报开设“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专栏,详细介绍相关探索实践。

1分钟可以做什么呢?在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拉丝车间里,直径200毫米、长3米的预制棒经过拉丝塔,每分钟可拉出3000米的光纤,速度全球第一。

发生在武汉长飞光纤车间里的这一幕,离不开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总裁庄丹说,车间的拉丝速度提高了38.9%,预制棒人均产量提高了15.3%,光纤人均产量提高了47.4%。

去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一年多来,“中国制造2025”开始在神州大地扎根、发芽。

“中国制造2025”怎么做?

化战略规划为年度计划,变年度计划为实际行动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第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同志表示,相关部门为“中国制造2025”绘制的详细实施图谱,让这一步走得又稳又好。

——“1+X”规划体系保驾护航。“1”即规划本身,所谓“X”是包括五大工程、质量品牌提升、发展服务型制造等11个配套的规划、行动计划、发展指南。目前,除了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制造业人才等指南正在报批,其他8个已陆续发布并组织实施。

——战略咨询委员会绘制技术路线图。工信部推动成立了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通过咨询委员会发布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图、时间表。目前已发布2015年版,提出了十大重点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

——分省市指导、统筹协调。为了避免一哄而起,制订了“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每个省根据本省的情况,确定三到五个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

在长沙,聚焦工程机械和新材料领域;株洲,以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3大动力产业为主导;武汉,立足国家存储器基地和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宜昌,围绕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希望通过部和省一起合作,共同推动这些具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能够在“中国制造2025”方面,取得突破。

示范项目效果初显

项目改造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8%、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

一年多来,宁波、珠江西岸、苏南5市已完成试点示范城市创建方案的批复;2015年46个、2016年63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已确定。“中国制造2025”,实践正在进行时。

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智能物流传输及仓储系统、制造执行系统、智能制造管控平台等系统建设,实现了车间的数字化管控,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0%,研制周期降低30%,能源利用率提高15%,生产效率提高了20%;

三一重工打造工程机械“云端”数据平台,接入了全球212549台工程机械,积累了1000多亿条数据,实现了配件需求的精准预测,将易损件备件呆滞库存降低40%以上;

美的集团武汉分公司通过对空调生产线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将单条生产线的一次组装合格率由97%提升至99.9%,减少仓储面积46万平方米,将供货周期由24天降至9天。

“通过对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一年后的前后对比调查显示,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8%、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9.5%、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27%。”苗圩说。

创新中心逐步落成

解决行业共性技术缺失问题,帮助科研成果渡过“死亡峡谷”

“创新作为下一步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所有的工业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苗圩说,然而,在推进创新驱动过程中,如何解决实验室产品的产业化难题,渡过创新的“死亡峡谷”是个难题。

苗圩所说的“死亡峡谷”,就是既要解决从实验室产品到生产产品的材料、工艺、设备问题,又要解决从单件到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成本问题的漫长过程。

“落实‘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通过创新中心建设,解决面向行业共性技术缺失的问题,来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最终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苗圩说。

据悉,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经建成,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已经批复,工业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15个左右国家级创新中心。

创新中心不仅身负创新重任,机构本身也饱含创新基因。

多方共建,摆脱国家依赖是创新中心建设的一大特点。比如,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由汽车工业协会牵头,联合汽车企业、电池企业、研究单位共同出资成立,而不单单依靠国家力量。

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自我“供血”,是创新中心建设的另一特点。创新中心设有董事会,由董事会聘请职业经理人直接负责中心管理;有别于以前的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研究中心需要到市场竞争中去寻找课题、寻找方向,通过研究,最终将技术变成收入。

“中国制造2025”的蓝图已经绘就,实践已经开启,但隐含的风险考验着政府与企业的智慧:

——避免陷入新的路径依赖。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逐渐被引入改造传统生产线,对传感技术、存储技术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如何避免新一轮的进口依赖,真正掌握智能制造时代的“大脑”与“神经”技术,一些技术难题亟待攻破。

——安全隐患须重视。随着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个小小的病毒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性影响。防护系统、杀毒系统、网络社会安全秩序都需要逐步推进。“我们需要建立起一种防止恶意攻击的制度,就像现实社会里诚信是大家需要遵守的规则。在将来网络社会里,也要讲诚信,才能够把秩序维护好。”苗圩说。(记者 李心萍)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