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中俄文学交流悄然升温

2016-12-10 11:07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文化大国,两国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国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情为孕育世界级文学巨匠提供了沃土。中俄两国的文学作品对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两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年11月上旬,笔者参加了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中俄媒体交流年框架下重要活动——“中俄最有影响力文学作品互评”揭晓仪式。这次评选活动于今年6月由中国光明日报社和俄罗斯塔斯社共同发起举办,双方通过专家评审及网上投票分别评选出在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中国文学作品和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俄罗斯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入选。此次评选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俄两国的文学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俄两国文学交流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两国文学相互借鉴,彼此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早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就已传入俄国,起初只是零星的几篇译作,到19世纪逐渐形成规模。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就曾编纂过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著作和论文,其本人也深受老子、孔子等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相比而言,俄国文学传入中国则要晚一些。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翻译俄国文学,清末民初到五四运动前已出现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等10余位俄国著名作家作品的汉译本。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人对苏俄文学产生极大兴趣,相关文学作品的翻译量也随之增长,在外国文学译介数量中占据首位。20世纪50年代起,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两国文学交流迎来一股热潮,双方互译文学作品数量激增,范围不断扩大,译作也更加系统化。60年代中期,由于中苏关系变冷,两国文学交流受到一定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双方逐渐摆脱意识形态束缚,文学交流再度活跃起来。

近年来,中俄关系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双方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入,人员往来日益密切,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也逐步走向世界,两国民众迫切希望通过各种渠道阅读和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学作品,这为两国文学交流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13年,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俄罗斯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签署合作协议,商定两国相互翻译和出版对方国家不少于50种经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此后双方又将互译出版数目增至200种。2014年以来,在俄罗斯已出版老舍、铁凝、王蒙、张贤亮、余华、莫言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以及《水浒传》、《儒林外史》等经典名著俄文版10余部。与此同时,一些俄罗斯当代作家作品在中国出版发行,包括奥利加·斯拉夫尼娃的《脑残》、瓦列里·波波夫的作品《第三次呼吸》和谢尔盖·叶辛的《模仿者》等。

今年7月,俄罗斯首家中文书店“尚斯博库”书店在莫斯科文化气息最为浓郁的老阿尔巴特大街开业,这家书店的开业为中俄人文交流又打开一扇窗,是中俄两国出版界友好合作的重要成果,俄罗斯读者将能够更及时、更有效地读到高水平的中国文学作品。在今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莫斯科国际书展期间,双方举办了“中俄经典与现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新书发布会。双方还商定加强在精品图书互译出版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两国出版界交流合作。目前,双方正在积极推动实现两国文学作品在对方国家落地和市场化发行,为两国文学走进对方国家提供长久稳定的平台。此外,两国地方和民间还举办了“中俄文学合作交流会”、“中俄作家论坛”、“中俄文学作品研讨会”等活动,丰富了两国文学交流。

文学作品是连接中俄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随着中俄文学交流热的不断升温,两国民众将进一步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为中俄关系持久稳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常远)

电竞米兰 责任编辑:张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