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农民增收势头如何继续保持

2017-01-05 07:15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改得对不对,市场说了算;改不改得动,农民说了算。”农民增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支撑农民增收的务农、务工这两大传统动力逐渐减弱,使得农民收入增速虽仍高于城镇居民,但增速明显放缓。由此来看,今年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节点,如果处理不好,多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可能逆转。

一方面,玉米等部分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的产大于需,导致农产品价格总体疲软。由于进口压力大、粮食库存多等,国家取消了长期实行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更多发挥市场对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降低了对价格的直接干预力度,短期内对部分种粮农民的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从2013年起,工资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去年起,农民工数量和工资水平的增速都在下降,制约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速。据有关部门预测,这种情况今后一段时间有可能还会持续。

过去的12年间,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快速增长。2016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虽然增幅总体仍然高于城镇居民,但较往年已经明显放缓,为近12年来最低,也是近12年来首次没有高于GDP增幅。预计今年多数农产品价格仍将低位运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关键看“钱袋子”。从农民收入的四大构成要素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对主产区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工资性收入是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劳动力输出省份农民增收主要支撑;转移性收入与政府对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密不可分;财产性收入离不开深化改革,需要盘活农村土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

如何确保增收势头不减弱?也要从以上四大要素来开药方。新的一年,要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强基础、农民就业创业拓渠道、农村改革赋权增活力、农村社会保障固基本,着力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释放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拓展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才能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在挖掘增收潜力方面做出了多项创新的部署。综合财政、金融、社保等政策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450万人,增加了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推进农业补贴政策转型,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重点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农民并不只从事种植养殖,增收不能只盯着种地养猪。稳固传统动力之外,要增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质量型增收。从国际经验看,日韩等国为提高农民收入,均从延伸农业产业链、发挥农业多功能等方面寻找农业发展道路。今年,将通过要素和制度创新,让农业前后延伸、左右拓展,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跨界融合、协同发展。支持各类主体下乡与农民密切利益联结,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业是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于一身的特殊产业。稳固传统动力之外,要增强农民收入的抗风险性。农业保险是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传统农业保险主要是低保障水平的成本保险,着眼于高度分散的小农经营,已不能适应现代规模经营的需要。为了同时应对价格风险和产量风险,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开发收入保险,从覆盖直接物化成本逐步实现覆盖完全成本。目前,保监会和农业部已启动这项工作。

农民区别于工人的重要方面是拥有农村“三块地”。稳固传统动力之外,还要培育财产性增收这一新动能。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水平较低,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村大量的集体土地资源还没有盘活,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也没有被激活。新年伊始,农业部宣布将用5年时间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今后,随着农村产权市场不断健全、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农民财产性收入具有很大增长空间。

2017年,应紧紧把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充分释放农村改革的增收红利,加快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继续推进脱贫攻坚,让亿万农民收获稳稳的幸福。(记者 乔金亮)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