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专访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

2017-01-24 20:01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记者 王立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近日印发,这对加强耕地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就新形势下的耕地保护工作,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24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形势、新挑战:经济腾飞,耕地红线厥功至伟

记者:中央1997年出台过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文件,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延续至今。时隔20年再度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文件,有什么战略考量?

姜大明:中央刚印发的文件,在承前启后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耕地保护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责任。近20年来,就经济总量而言,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一边坚持保障经济发展,一边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耕地红线厥功至伟。

通过多年努力,我们初步建立起了包括规模控制、用途管制、标准核定、激励约束的管控性保护框架体系。此次在总结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绝不能”:已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耕地资源的特殊重要性和战略性。耕地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石,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耕地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不可避免还要占用一定数量耕地,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污染耕地治理等,还要调减一部分不稳定耕地,同时,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局部退化,不能满足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需求,耕地保护面临数量、质量、生态等多重压力。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妥善解决耕地保护工作的困难与问题,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意见既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不动摇,也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目前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库存高企,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不能有丝毫放松,在这个问题上一旦出现闪失,就会犯难以挽回的颠覆性错误。

新思路、新举措:控占用、调方式、算大账、差别化

记者:占补平衡政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坚持这一制度?

姜大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的补救措施。据统计,1999-2015年期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5928万亩,同期补充耕地6929万亩,有效弥补了各类建设占用造成的耕地损失。

经过多年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逐步减少,分布也不均衡,占地需求和补地资源空间不匹配问题日益显现。资源匮乏地区落实占补平衡遇到现实问题。意见提出改进和规范占补平衡管理的措施,就是“控占用、调方式、算大账、差别化”。“控占用”,就是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从源头上减轻占补平衡压力;“调方式”,就是转变补充耕地方式,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发,着力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算大账”,就是从单纯强调项目挂钩算细账,转向兼顾区域平衡算大账;“差别化”,就是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项目差异,构建“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国家适度统筹为补充”的新格局。

要说明的是,探索资源匮乏省份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是实事求是解决资源匮乏省份保障发展需求,落实补充耕地实际困难的应对之策,不是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松绑,不是放松管理要求。

新动能、新机遇:去产能、促投资、稳增长、补短板

记者:怎么理解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

姜大明:推进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有效弥补了耕地产能损失。仅高标准农田建设一项,“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资金5900多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03亿亩,补充耕地2700多万亩,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普遍提高10~20%。意见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可达6000亿元,将调动地方政府和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发挥去产能、促投资、稳增长、补短板等多重作用。

按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施“三深一土”战略,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以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加快土壤熟化过程,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保护耕地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工具。“十二五”期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消耗下降24.18%,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比例由2011年的41.4%下降到2015年的40.37%。全国年均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从1985-1996年间的750万亩左右下降到1999-2015年间的350万亩左右,有效“倒逼”了发展方式转变。

按意见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逐级落实“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量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的目标任务。通过引导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用地退出、转产和兼并重组,推广应用先进节地技术和模式,以考核评价引导、约束地方优化用地结构,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韩昊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