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四川:产业扶贫惠民生

2017-05-30 07:21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精准把脉精心谋划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四川 产业扶贫惠民生

“人穷坡陡山难翻,有女不嫁石坝湾。”位于四川大巴山深处的万源市石坝村,山穷水恶,4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今年5月,再进石坝村,片片李园长满新绿,手指大的李子缀满枝头。变化始于3年前,换届后的石坝村党支部请来土壤专家、种养农技员,精准把脉产业扶贫,如今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近年来,四川脱贫攻坚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每个贫困户都有符合实际的帮扶计划和措施。

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尼斯乡的杠色村,也是在精准扶贫中蝶变的。杠色村蛰伏在海拔3600多米的山坳里,全村17户人,贫困户就有11户。按照精准施策要求,驻村干部对症开方,帮助村里成立“高山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省进出口银行扶贫资金53万元购买了牦牛、犏奶牛等92头牲畜,去年收入24万元,全村一举脱贫。

四川编制了全部88个贫困县、1万多个贫困村产业脱贫规划,结合贫困户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劳动力状况等,逐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45岁的贫困户刘清平,父母长期多病,两个孩子上学,生产生活困难。在村第一书记的指导和帮助下,他利用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产业贷款10万元、政府奖补资金5000元,开办了养鸡场,去年纯收入达8万元。

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官山村村民凡万华,两年前妻子患肺癌离世,家中欠下20多万元债务。“这窟窿啥时能补上?”凡万华感到无望。帮扶干部敬强实地察看后,为凡万华谋划了一条脱贫路子:利用自己在大型养猪场干过的技术和经验,就地养殖跑山猪。打桩、围栏、建猪舍……荒坡地很快变了样。春节前,16头出栏跑山猪10天就卖光了。凡万华心里有了底气,“今年下来,还清借款、脱贫摘帽没有问题!”

前不久,四川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通报: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016年底的272万,4年脱贫478万,贫困发生率由11.5%降至4.3%。(记者 刘裕国)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韩昊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