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李克强和默克尔见那么多次,这次不同在哪儿?

2017-06-02 14:54 来源: 第一财经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中德总理4年间已经8次会面,早已是“老友记”。但这第9次颇有特别之处——此时此刻,这场跨越亚欧大陆的握手显得是那么恰逢其时,因而也弥足珍贵。

柏林是一座具有历史感的城市。但中国总理在五六月之交这场短短24小时的旋风之访,让这里具有无比的现实感。

现实是什么?G7峰会刚散,人们发现其释放的信号似乎并不那么“安稳”,甚至逼得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出了“我们欧洲人必须真正掌握自身的命运”这样的话。同时英国脱欧过程中双方关系也前景未明。现实是,以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的抬头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流行为标志,这个世界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而非减少。这让人不踏实。所以相应的另一种现实是,期待有声音出来坚定地维护多边主义,捍卫国际规则,力挺自由贸易,也即期待鲜明的态度和睿智的方案。

图为当地时间6月1日上午,李克强在德国柏林总理府与德总理默克尔共见记者

事实是,李克强对德国的访问有力地呼应了上述期待。媒体梳理,中德总理4年间已经8次会面,早已是“老友记”。但这第9次颇有特别之处——此时此刻,这场跨越亚欧大陆的握手显得是那么恰逢其时,因而也弥足珍贵。如果说这个世界希望听到稳定的声音、看到锚定的力量,那么作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和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的德国,分量无论如何都足够了。李克强和默克尔共同站在全球媒体面前,针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发出共同的声音、显出默契的姿态,这本身就彰显了一种定力。

稳定者,规则也。李克强在柏林再次强调中国是现行世界秩序坚定的维护者,是WTO规则和自由贸易原则坚定的捍卫者。WTO可以说是多边主义最好的体现和最大的成果。规则,则是多边主义的基石。

默克尔同样强调,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期,德中两国有责任加强相互合作,共同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尤其广受外界关注的是,李克强此次访德期间,与默克尔24小时内3次会面商谈,同时也3次就欧盟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条约义务与默克尔积极沟通,最终说服默克尔首次面向媒体作出积极的公开表态:第15条已于去年到期,德方认为欧盟应致力于找到一个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对中国非歧视性的解决方案,“我们支持WTO的原则和规则,我们也会支持欧盟履行第15条条约的义务”。

与一般原则性表态不同,中德双方就欧盟履行第15条条约义务达成的此种共识和默契,可以说是“尊重国际规则”以及“维护多边主义”的一个最具体而鲜活的范例。

另一个范例则是,李克强面对德国记者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提问时,坚定地表示,中国政府积极参与推动并签署《巴黎协定》,中国人信守“言必信、行必果”,将会继续履行《巴黎协定》承诺,也希望同世界各国就此加强合作。

同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因此,不难理解全球各大新闻机构对李克强在柏林表态的第一时间关注。BBC称,李克强访德期间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非常努力,并将信守之前作出的承诺。法新社的标题则是,李克强:中国将坚定落实巴黎气候协定。

国际规则、多边主义,中国是这样宣示的,也是这样做的。对全球来说,这不啻为一颗“定心丸”。

就外交逻辑与实际效果而言,李克强此次在一个显得有些微妙的时间访问德国,实际上是以中德关系的稳定助力中欧关系的稳定,进而以中欧关系的稳定助力世界的稳定。国际媒体就此评论称,全球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中德强化伙伴关系,这使全球受益。李克强与默克尔“老友记”最新一季,其不同之处正在于此。(陈翰咏)

1-234.jpg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