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改变人生轨迹的大考”
——四个年代的“高考记忆”

2017-06-05 17:31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 魏梦佳 赵琬微)又是一年高考时,全国数百万考生即将迎来人生中的关键时刻。今年是恢复全国统一高考40周年,这场年度大考比往年更受瞩目。伴随着紧张、不安与兴奋,改变无数人人生轨迹、见证时代发展变迁的高考,再次勾起许多人的难忘记忆。

60岁的北京市民赵建国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受益者。他说,得知要恢复高考,特别高兴,“上大学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可这个梦想并不好实现”。当时,20岁的他正在北京顺义的大孙各庄镇插队,负责养猪。

“当时摆在知青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扎根农村干革命,另一条是招工回城工作。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后,我们面前就有了一条新路。这是命运带给我们的机会。”他说。

赵建国记得,当年许多知青都报名了,“大家发疯了一样学习”。“考试太不容易了,前后十几届学生一起考,但再努力也有落榜生”,而他就成了其中的一个。赵建国不气馁,第二年继续报考。为了复习,他托人四处买书,找资料,本来不戴眼镜的他,因为看书一度把眼睛视力熬到0.8,“写东西快要趴在桌子上了”。

1978年,赵建国再次进入高考考场,最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毕业后,他一直从事航空航天技术工作。“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会在插队的地方一边放猪,一边等待回城的机会,那一定是另外一种人生了。”他说。

北京市民老汪是1982年参加的高考。“当时的环境是,十年浩劫后国家急需人才,大学生非常稀缺。另一方面,考完后包分配,有很多好的岗位供你选择,报考的人很多,如果上了大学,你的人生就上了一个大台阶,路就好走很多。”他说。

老汪记得,当年他所在的贵州省贵阳市乌当中学,有两三百人报考,仅考取了6人,“考题很难”。当时的老师、学生知识欠缺,有的老师需要“现学现卖”,当时复习资料很少,“一本复习材料大家都传抄,老师还得亲自用油印机给大家复印”。

幸运的是,老汪考上了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了媒体工作。“我觉得高考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帮助我走入社会,也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说,“现在只要你肯努力,人人都可以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1992年参加高考的王波现在是北京一家环保公司的负责人。他说自己对高考的记忆是“噩梦”。因为山东人口多、考生多、名额少,大家都很拼命,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前的一年简直是‘魔鬼般’的生活,竞争太激烈”。

不过回头看来,他依然感谢那段日子。“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就在家乡山东高唐县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因为高考,我从家乡来到天津,考上了天津外国语学院,眼界更开阔,见识更多,也找到了职业方向。高考为我提供了一个增长见识的大平台。”他说。

“高考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经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6岁的硕士研究生邵子剑说。2009年,他在上海参加高考,正值梅雨季节,“天气又闷又热”,考了3天。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因为太紧张,一些同学跑错了考场,最后被警车护送到考场”。

他至今清楚地记得,“做数学卷时太紧张了,填空题做到第9题就不会做了,大脑一片空白,看到别人都在奋笔疾书,为命运奋斗,自己却没有任何思路”。数学考完,他心情差到极点,晚饭也没吃,父亲专门为他放了歌曲《从头再来》。

让他庆幸的是,其他几门试卷发挥顺利,再加上自主招生加分,最后竟被北大录取,这让他感觉“冰火两重天”。出分的那一天,他还在毕业旅行的路上,也不敢查分。听到父亲在电话里告诉他好消息,“心里的大石头才终于放下”。

“从目前来看,我觉得高考还是比较公平的一场考试,因为在考场上,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邵子剑说,“如果没有高考,我就进不了北大,也不能感受这样宽阔的平台和多彩的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很幸运!”

电竞米兰 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