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新华社评论员:书写更加精彩的梦想答卷——纪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2017-06-05 20:27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芒种时节,我们迎来了2017年高考。对全国近千万考生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节点。如果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历史,今年是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回首来时路,一部高考编年史,刻印下一代代人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曲折历程,带给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与启示。

梦想一旦燃烧起来,将会怎样震撼世界?40年前,历史的一幕已经给出了答案。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亲自过问和大力支持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关闭已久的高考之门再次打开,举国上下为之欢腾,一个新时代随之开启。对当时数以百万计的青年来说,这是一个“冬天里的春天”。当他们从农村、从工厂、从牧区、从学校、从营房,从一切梦想之火被点燃的地方涌向考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已经来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新成为社会共识,通过努力奋斗、公平竞争改变个体命运成为新的希望。40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事实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考试时间从7月改为6月,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考试科目从“文6理7”到“3+2”“3+X”“3+3”……40年来,高考制度尽管有待不断完善,但始终与时代发展息息相通,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正在深刻转型,高考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迈向世界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时代进程中,如何更好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让现代版“抡才大典”更加成熟完善,事关莘莘学子、千家万户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

“惟公则生明”,让高考制度更加公平合理,是人们的共同期盼,也是制度的公信力所在。40年前,一张考卷打破了阶级出身等限制,提供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竞争舞台,追求公平成为高考与生俱来的基因。从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到实施“异地高考”,再到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多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凸显促进公平的价值取向。在利益日益多元、教育发展尚不均衡的今天,更好发挥高考作为教育公平“压舱石”的作用,更加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革除积弊、消除壁垒,通过统筹协调兼顾各方利益,从而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大地,点亮更多人的梦想。

“不拘一格降人才”,让高考制度更加科学有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制度的生命力所在。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决定学子们的努力方向,关乎识才选才育才的根本大计。从较为单一的知识考察到逐渐增加的能力测试,从“一考定终身”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以更具科学性的考试内容和招录方式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为高校输送更多“好苗子”,始终是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面向未来,只有立足实际、遵循规律、敢闯敢试,才能更好发挥高考作为人才选拔“风向标”的作用,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优秀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光阴荏苒,四十不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过去、凝望现在、展望未来,当年千军万马相争的“独木桥”正变成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配置,让我们能以平常心来看待高考、理解高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高考如何变革,中国人对知识的尊崇、对梦想的追求从未改变。在这张永无止境的答卷上,每一代人都面临着各自的考题,都应当也必将作出精彩的解答。

电竞米兰 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