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2030年上海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将超72岁

2017-09-28 10:01 来源: 文汇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将于近期公布的《“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提出——
2030年上海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将超72岁

在9月27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翁铁慧介绍了将于近期公布的《“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相关情况。《纲要》提出,到2030年,上海将形成比较完善的促进全民健康的服务体系、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健康期望寿命达到全球城市先进水平,健康产业成为城市支柱产业,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的典范。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去年10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上海于去年8月启动“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规划纲要已于日前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即将于近期公布。

据介绍,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最突出的是理念的转变:围绕“健康”主题,更加重视“全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更加重视“参与”,从“治病”转向“防病”,鼓励市民共建共享;更加重视“公平”,关注全人群、全周期健康,提升服务质量与保障水平。

健康融入万策,实现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

《纲要》突出健康融入万策,把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位置。到2020年,城市公共政策充分体现健康理念,健康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建立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以市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到2030年,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

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活和行为方式占60%。《纲要》提出,到2030年,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人数达到120万。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市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绿道等场地设施,形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到2020年,建成区级体育中心23个,新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50个、市民多功能运动场150个、市民足球场100个、市民健身步道300公里。到2030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方米、城乡居民体质达标率96.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6%等目标。

对标全球城市,增设10个市民关注的健康指标

按照总体战略目标要求,《纲要》对标全球城市,从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和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五方面,提出了23项建设指标。其中,主要健康指标“人均预期寿命”要保持发达国家水平。特别增加了“健康预期寿命”(到2020年≥70岁;到2030年≥72岁)、“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2020年≥30%;2030年≥40%)等市民关注、体现健康水准的10个指标。

《纲要》提出的健康服务策略突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同时强调慢性病防控,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根据本市居民疾病负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战略,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形成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让家庭医生切实成为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守门人。探索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保障机制,建立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保待遇调整机制,丰富和拓展保障内容,到2030年,要将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控制在20%。

创国家医学中心,构建临床重点专科学科群

《纲要》明确,要把三级甲等医院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危重疑难病症诊疗中心和本市医疗技术创新、临床医学人才规范化培养的主要基地,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医疗中心。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目标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临床重点专科学科群,争创2家以上国家医学中心、10家以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5个以上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不断巩固上海临床专科能力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实施“腾飞计划”,构建本市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的发展格局:普外科、神经科、泌尿外科、骨科、内分泌科等学科为“龙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先专科,重大疾病诊疗水平和以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心脏病科、妇产科、眼科、肿瘤科、胸外科、呼吸内科等学科为“主体”,巩固在国内专科发展的一流领先水平。(记者 陈青)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刘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