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于共治中优化社会治理

2017-11-15 07:39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社会治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体验感、归属感、获得感息息相关

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聚合起老百姓的群体幸福感,大数据识别网络售假团伙,网络寻人成为打击拐卖人口犯罪的重要渠道……近年来,社会治理日益呈现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变化新趋势。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如何更好应对社会治理纷繁复杂的挑战?一个重要着力点就在于,吸纳更多参与主体,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一重要表述,描绘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指明了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方向和任务。相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九大报告增加了“共治”的提法,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治理的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的背景下,社会治理更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理应跳出党委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思路,激发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发挥好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作用。

从政府单一的社会管理走向双向互动、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视并加强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解决社会问题不能仅靠管理者。从各地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看,无论是上海杨浦区的睦邻家园共冶体系,还是浙江杭州西湖区的城乡一体社区网络化治理体系,或是北京朝阳区的社区“居民提案”,都在社区中培养和发现了不少业务“能人”和志愿者骨干,汇聚起社会治理智慧,更好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不同的利益关系。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社会治理的聚焦重点,在于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使其能够应对复杂的系统治理问题。解答这个难题的钥匙,就在于“共治”二字。从社区治理到协商民主,从环境整治到城市管理,只有从总体上将党政力量与网络的拓展、法治保障水平的提升、新技术的融入以及专业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让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开创更有秩序更有活力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社会心态建设是一个新领域,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没有一个健全平稳的社会基础,共建共治共享就会如同空中楼阁流于空谈。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化解社会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治理目标的同时,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如果说过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好比夯实“硬件”基础,涵养社会心态则是厚植社会治理的“软件”灵魂。社会治理覆盖到社会心态,需要进一步改进各方面工作,理应尽快形成可行性方案。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社会治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体验感、归属感、获得感息息相关,完善社会治理实际上就是不断夯实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微观基础。把社会治理摆在更高战略位置去谋划和实施,我们一定能使社会治理的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友梅)

电竞米兰 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