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新华时评:喜看蓝天归来 治霾仍须攻坚

2018-01-30 18:31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 题:喜看蓝天归来 治霾仍须攻坚

新华社记者梁相斌

岁末年初,首都市民皆为蓝天白云的归来感到兴奋。《华尔街日报》称:“北京的空气质量在政府的重拳整治下实现五个冬季最佳。”北京市决策层在成绩面前保持了几分清醒,提出要充分估计防治污染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打好攻坚战,也要打好持久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环境污染则是中国现代化“躲不开”“绕不过”的重大民生、社会问题。北京作为首都,雾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和焦虑的问题之一。近年来,该市不惜壮士断腕,关停治理污染企业,以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为治理工作重点,以超常规措施和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尤其是京津冀三省市协同行动,联合用力,使北京空气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大气污染的某些表现在天上,而根子在地上。环境问题归根结蒂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由于地方存在财政收入的压力、关停企业下岗职工安置的困难、GDP的惯性思维等问题,污染有可能出现反复,雾霾天气有可能卷土重来。

pm2.5的区域特征明显,在空气中存在时间长、输送距离远、污染范围广,任何一座城市都难以独善其身,须从国家层面加强联防、联治、联控,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同减排,须对pm2.5主要来源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原则,落实责任,加大科技治理投入,加大政策扶持,精准发力,持续用力。

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不断改善空气质量。不仅要注意末端污染治理,更要注重从源头入手,强化资源环保准入约束,优化能源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让“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成为社会共识,让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成为全民习惯。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