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住得好、真脱贫
——四川达州易地扶贫搬迁注重“后续发展”

2018-02-07 15:55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成都2月7日电(记者 任硌、陈健、吴文诩)赶在农历春节前,达州市渠县李馥乡凤凰村贫困户李述奎把家从渠江边上破旧潮湿的老房子搬进了新居。“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年在新家过年了!”李述奎满脸喜悦。

李述奎家有5口人:生病的妻子、80岁的母亲,两个正在上学的儿女。按当地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每户总面积不超过125平方米的标准,李述奎一家住进了125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仅自筹了1万元。

其新居位于渠江边一块较高的台地上,这是乡政府为了规避渠江洪涝灾害而选定的,是整个凤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记者见到,一栋栋美丽别致的楼房有序排列,硬化的通村路、篮球场、图书室、村活动室、垃圾箱一应俱全,太阳能路灯和天然气管道正在安装中,几乎与城里住宅小区没有区别。

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人多地少,加上频繁的渠江洪涝灾害,渠县凤凰村人生活艰难。

这是整个达州的缩影。2014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达州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28个、贫困人口63.66万人,贫困人口总量居四川省首位。

“大量居住在深山、高寒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我们都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达州市委书记包惠介绍。

为了让贫困户花“小钱”住上新房,四川达州进行了有效探索。据了解,达州市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由中央预算内投资、省政府筹集的地方债务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长期低息贷款、群众自筹资金等五部分构成。其中,群众自筹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户,对于特别困难的可不自筹。

受访干部表示,在提供易地扶贫搬迁帮扶政策时,要求注重生产经营条件与就业机会的创造,推动搬迁村户转型为适应市场环境、本领不断强化的现代农民。

在凤凰村安置点背后山坡上,记者见到了万亩嫩绿的花椒苗。李馥乡党委书记余小波说,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住得好、真脱贫,每个安置点都有了产业支撑,引进业主建设的花椒产业基地可为附近农民提供400个就业岗位。

在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陈德金说,自己在老房生活了一辈子,搬到别处种庄稼不方便,最初坚决不肯搬。镇、村干部轮流到他家做工作“算细账”,了解到新居条件好,出行、就医、务工样样方便,搬出后家里的田地可以流转,他答应了搬迁。现在,他越来越觉得当初的决定没错,很是高兴,“我正在附近的鞋厂学习包装,1个月能有1500元左右工资,以前哪有这种好事?”

同样在附近鞋厂务工的还有易地扶贫搬迁户焦云修老人。过去,他和老伴住在一处半山腰上的土坯房里,出门全是烂泥巴路。“搬到新房子后,我给厂子扫地,在鞋厂穿鞋带,加上低保、粮食直补的钱,一年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今年肯定能脱贫。”

九银村安置点旁便是食品产业园,记者走进一家醪糟厂了解到,这家企业专门提供就业岗位120个,首批解决了15名搬迁群众就地就业。

“就业扶贫直接、有效。只要贫困家庭有一个人能够稳定就业,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就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四川省就业局局长黄晓东表示。

据四川省发改委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1月,四川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住房14万户47.9万人,超额完成了33万搬迁人口住房建设任务,已搬迁入住9.3万户31.5万人。整个“十三五”期间,四川规划完成120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宋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