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财经观察: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助力破解全球养老难题

2018-03-12 14:23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财经观察: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助力破解全球养老难题

新华社记者

中国证监会近日正式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支持公募基金行业服务个人投资者养老投资。业界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推进养老金改革、完善养老体系的重要一步。

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面对日益增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多国政府已着手推动养老金市场化运作、构建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这些做法对中国破解养老难题具有借鉴意义。

全球养老金压力日益显著

放眼全球,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国家不在少数。在人口老龄化严重且社会福利高的欧洲国家,养老金问题尤其突出。

在德国,法定公共养老保险是主体,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是补充。数据显示,到2040年,德国领取养老金与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之比将从53比100升至73比100。为此,德国政府正试图扩大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在整个保险体系中的占比。

由于养老金缺口令政府倍感压力,从上世纪末开始,法国政府逐步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调整,不断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降低养老金的给付标准。虽然近期法国养老金缺口有所缩小,但业内人士预测,法国养老金赤字在2022年后将重回0.3%的水平。法国政府仍须致力于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长期布局。

作为典型的老龄化社会,比利时也面临养老资金不足问题。比利时的养老金由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及个人养老金三大支柱构成。尽管养老体制相对完善,近年来也几经改革,但退休人员贫困问题仍日益凸显。

在亚洲,日本是养老金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日本同样面临如何长期维持养老金体系的挑战。日本的“国民年金制度”正式建立于1961年,其保障水平一直维持一定水准。但“少子老龄化”现象加剧逐渐影响了这一体系的收支平衡。日本政府被迫于1994年把领取养老金的起始年龄推迟至65岁。

个人养老投入成趋势

由于单纯依靠政府财政已经无法较好地解决养老问题,不少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养老金市场化运作。

在比利时,越来越多民众意识到养老不能全靠政府,趁早增加个人养老投入才是上策。比利时联合银行养老事务专家帕特里克·万尼厄表示,最新调查显示,54%的比利时民众表示愿意增加个人养老投入。同时,比利时人理想的养老保险构成是:公共保险占58%、职业保险占19%、个人保险占23%。

比利时养老基金协会主席菲利普·内茨表示,由于投资回报率较高,比利时养老基金越来越受欢迎。“过去30年,养老基金年回报率达到6.5%,扣除通胀因素,年实际增长率达4.5%,十分可观。”内茨说。

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近年来政府逐渐取消高福利的养老金制度,采用个人购买养老商业保险、补充缴纳养老金等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新加坡政府的养老金机制从属于中央公积金体系,其实质是强制储蓄计划。此外,新加坡财政部于2001年推出了名为“退休辅助计划”的自愿退休储蓄计划,鼓励该国民众把存款存入相关账户。

养老金投资需稳健

从多个国家的养老金投资经验中可以发现,养老金市场化运作不仅要注重投资的长期性和资产配置的稳健性,也要适当考虑投资回报率,避免出现资产缩水。

澳大利亚养老金约为2.5万亿美元,是世界第四大养老金资产持有国,这与澳大利亚养老基金的成功运作不无关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詹姆斯·劳伦斯森对记者表示,设立养老基金是澳大利亚最成功的经济改革措施之一,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和成熟,也令家庭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

据介绍,澳大利亚养老基金倾向于将投资分散在不同资产领域,同时兼顾长期稳健型和高风险、高回报型投资,近年来其投资收益率好于十年期债券。

受经济潜在增长率低、政府推行负利率等因素影响,日本政府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若投资境内资产,可能面临经济前景黯淡、回报率过低的风险;若增加境外资产投资,可能面临巨大汇率风险。在此情况下,日本的公募养老基金投资组合一直比较保守单一,其投资对象多为债券。但这类谨慎投资不仅没能保障收益,还导致养老金资产大幅缩水。专家认为,日本养老金投资的教训也值得中国汲取和思考。

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李博表示,中国可尝试在严格风险评测机制的前提下管理好大类资产的配置范围和比例。长期来看,公募基金将成为中国个人投资养老的主力,提升整个普惠金融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执笔记者:曹筱凡;参与记者:朱晟、钱铮、潘革平、徐甜、徐海静、倪瑞捷、李晓渝)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