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慎终追远,清明传承好家风

2018-04-05 21:50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题:慎终追远,清明传承好家风

新华社记者王林园、林碧锋、张紫赟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不仅是祭扫的节日,也是团聚和传承的融合。先贤先祖的优秀品质,革命英烈的高风亮节,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接力前行。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传承好家风,以优良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民风社风的不断改善。

杨善洲:造福百姓的“草帽书记”

灿烂的阳光洒在云南省施甸县善洲林场的丛林间。4日一早,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就带着家人来到善洲林场祭拜杨善洲。祭拜之后,杨惠菊还给家人讲述起父亲的故事。

杨善洲是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1988年6月退休以后,杨善洲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毅然决定回到家乡保山市施甸县,从此扎根大亮山22载,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5.6万亩林场,并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白了头发,绿了荒山,造福百姓……杨善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喜欢戴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2010年10月,83岁的老书记走了,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爷爷的精神已经融入家风,时刻提醒自己从点滴做起,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杨善洲的孙子杨福李如今在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任村党总支书记,他说,在表达深切思念的同时,更是鞭策自己向爷爷学习,带领村民致富。

已是惠泽在,犹有余香存。老书记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家乡群众,每年清明节都有上千名人,用祭拜亲人的方式祭拜杨善洲。

“求实务实、无私奉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杨善洲给子女做出的典范。”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说,良好家风涵养社会文明风尚,从家风、作风到党风建设,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发扬杨善洲精神。

吉鸿昌:做官即不许发财

清明时节祭英烈。在河南省扶沟县的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各地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缅怀这位著名抗日民族英雄。纪念馆内那只“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尤其引人注目。

1920年5月,重病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廉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父亲去世后,吉鸿昌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仿照烧制好后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他说:“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这只碗随将军走南闯北,直到他39岁牺牲。

“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他短暂的一生,不仅以其铁骨铮铮、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且还以其体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敬仰。”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馆长王方说,在将军身上所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弘扬和传承这种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热爱人民、一身正气、公正廉洁的精神。

家风无言,传承有声。 “吉鸿昌将军是我大伯。虽说从没见过他,但作为他的后辈,传承好吉鸿昌精神责无旁贷。”吉鸿昌的侄子、70岁的退休教师吉德富自豪地说,他以前经常给学生讲大伯的革命故事和感人事迹,现在给前来吉鸿昌故居、吉鸿昌学校参观的人们讲述将军的故事,把吉鸿昌精神发扬光大。

包公:清正廉明,铁面无私

清明时节,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的包公园,春意盎然,游人如织。包公祠祠堂上方高悬的“色正寒芒”横匾,彰显了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品格。游客参观包公像,祭拜包公,聆听包公故事,传承包公文化。

包公名拯字希仁,公元99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肥东县。他一生为官20多年,勤勤恳恳,清正廉明,被人们誉为“包青天”。他两袖清风,去世后没给子孙留下什么财产,而是留下了严格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每年清明期间,来瞻仰包公的人比较多,游客对他都很敬仰。”包公园副主任许仁忠告诉记者,除了周边市民外,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包公后人每年春节及包公祭日期间会前来祭拜,“合肥是包公的根,慕名而来祭拜的人很多。”

包公又称包孝肃,“孝肃”是他去世后皇帝封的谥号。“‘孝’在前,孝道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品质,也是中国传统的优良品质。‘肃’就是大公无私、不畏权贵、办案公正。”许仁忠认为,概括而言,包公精神即“公明廉威,勤政为民;反腐反庸,无私无惧;深察民情,为民请命;清心直道,严于律己”。

凝结在包公身上忠、孝、廉的优秀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后世。许仁忠说,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传承包公家训、倡导“包公精神”很有必要。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