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介绍近期推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主要举措等

2018-06-21 08:29 来源: 卫生健康委网站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6月2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时 间:2018年6月20日
  地 点:委机关1号楼(西直门外南路1号)五层应急指挥大厅
  主持人:刘哲峰 宣传司新闻处处长
  嘉 宾:郭燕红 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高小俊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
      付 强 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哲峰:

大家好。我们今天发布会重点跟大家介绍近期推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主要举措,以及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的进展情况。今天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有: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女士,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先生,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付强先生。在发布会之前,我们先给大家放一段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的宣传片。

刘哲峰:

这个片子很短,但是说的很清楚,我们会后将在官网和官微上发布,大家可以拿去用。接下来请郭燕红副局长介绍一下近期推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主要举措,以及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的有关进展。

郭燕红: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早上好。刚才这个片子应该说比较形象的跟大家展示了我们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电子化注册改革的有关成效和电子政务平台发挥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是保障医疗服务供给的核心资源,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更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我国先后颁布了《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从机构和人员的准入管理、执业管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加强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和医疗机构的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医疗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来提升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我们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8.7万个,医师总数达到339万名,护士总数达到380万名,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运转高效的医疗资源供给和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快推进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抓手,率先在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管理方面探索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一,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审批服务便利化。2017年4月,在全国全面启动实施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电子化注册改革。这个管理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网上公开办事信息。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依托电子化注册系统,集中全面公开相关文件依据、办事指南、准入条件、常见问题、举报方式等,提供样例表格、填写说明,实现网上可查、电话可询,尽最大的努力为申请人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引。二是网上办理注册登记。登记注册的申请、受理、审核、决定等各环节全部在网上办理,通过系统后台形成科学细化的审批权限,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电子化注册打破了传统审批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极大方便了行政管理相对人在办事过程中的方便程度,提高了效率。而且网上办理还提供了“不打烊”“不见面”的审批服务,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三是精简材料、环节。进一步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解决了“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

第二,加快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群众看病就医。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登记注册信息通过电子化注册系统后台关联整合集成,形成医疗资源配置地图,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以随时调取、分析医疗资源的使用、流动和运行情况,通过分析不仅仅加强了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同时也为更好的制定政策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健康中国APP、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登录电子化注册系统的信息查询端口,查询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基本信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第三,深化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医疗行业发展的活力。最近一年来,我委推出了一批简政放权举措,近日我委又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将妇产科医师执业证书与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两证合一”;组织清理“无谓证明”,就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这些证明一律取消,同时取消医疗机构验资证明,由申请人对注册资金真实性负责等等。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医疗行业的准入政策环境,吸引了更多力量推动医疗行业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丰富医疗资源供给。前几天,我委刚刚发布了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等3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加上之前发布的7类(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一共有10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这类新型医疗机构,一方面精准对接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差别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补充和加强了医疗资源供给,另一方面建立了平台化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共享。像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医疗消毒供应中心主要是面向不具备检验、病理、影像、消毒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既有利于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举办运行成本,又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同质化水平,一举两得,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总的来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务服务效率普遍提高、申请人办事更加便利。特别通过电子化注册系统实现了服务于管理相对人、服务于政府高效监管、服务于社会公众。随着准入政策的不断优化,医疗行业的发展环境持续向好,行业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丰富了医疗资源供给,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巩固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一是指导各地切实落实各项改革举措,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二是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水平。加快推进电子化注册系统横向联通以及更广范围实现功能集成、构建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实现功能集成,让更多事项“一网通办”“一办到底”,努力做到申请人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甚至不跑路;三是加强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不少地方(如北京、辽宁、浙江、山东、河南、四川、西藏等地)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推动改革,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我们特别欢迎媒体朋友能够到各地特别是各地的审批大厅现场感受一下审批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总结推广,鼓励各地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放管服”改革再上新台阶,服务于健康中国的建设。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刘哲峰:

谢谢郭局。下个月我们也会非常密集地组织到各地的媒体调研活动,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提前与我们新闻处取得联系。下面,现场演示电子化注册系统。

刘哲峰:

谢谢。接下来我们请付强研究员介绍电子化注册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付强: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现在我把电子化注册系统的功能和特点跟大家介绍一下。

一、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电子化注册系统由相互关联的医疗机构、医师、护士3个子系统组成,共有4个登录端口,即医师和护士个人端、医疗机构端、行政审批端和社会公示端。

(一)个人端和机构端的主要功能。全国所有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均已配发了个人端和机构端的登录账户和密码。个人端和机构端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生成个人(机构)专属执业信息档案,包含了个人(机构)的全部执业信息,并可以实时修改维护,这也是全行业信息化管理的大数据的基础;二是业务办理功能,办理医疗机构登记、医师和护士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等均可通过个人(机构)端提交办理申请,并跟踪查看办理流程。

(二)行政审批端功能。全国所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均授予了相应层级的审批权限。行政审批端有两项功能:一是行政审批功能,对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业务办理申请,进行受理、审核和决定;二是统计查询功能,系统可以多层次、多维度调取、分析本辖区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数据信息。

(三)社会公示端功能。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基本信息通过社会公示端,向社会公开,公众可以搜索查询。

电子化注册系统分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级。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格式、运行流程和操作界面,各省分别建立各自的省级电子化注册系统,与国家级系统和省当地政府政务服务系统横纵对接,从而实现了数据信息的跨层级、跨地域、跨业务系统的畅通流动。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电子化注册系统与医疗机构校验、医疗机构质量控制、医师资格考试、医师定期考核、医疗监督执法等业务系统的协同链接,努力在更广范围实现信息共享。

二、电子化注册系统的特点

电子化注册系统的功能设计紧紧围绕“放管服”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操作便捷。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登记注册业务全部通过电子化注册系统办理,与线下审批大厅相结合,免去了申请人来回奔波之苦。系统的操作界面清晰、操作流程简单,使用电脑、手机均可以登录系统,能够随时随地的提交申请、查询进度,让审批不再“烦人”。

二是动态及时。电子化注册系统为所有医疗机构、医师、护士都配发了账户和密码,可以实时修改上传本机构和个人信息,这就让所有医疗机构和人员都参与到电子化注册系统数据的更新和维护里来,最大限度的让系统数据“动”起来、“活”起来,建立了政府医疗行业治理的大数据基础。

三是开放共享。电子化注册系统的数据信息是开放的,政府、行业、社会都可以享受到数据信息服务。政府部门通过系统后台,动态掌握医疗资源的配置、使用、流动等情况,为编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推动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等其他改革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向。社会公众通过电子化系统查询有关信息,这既是广泛参与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也方便了自己看病就医。

我介绍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些,谢谢。

刘哲峰:

谢谢。下面请高小俊主任介绍北京市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的有关亮点。

高小俊:

各位媒体记者,大家好。刚才,郭局长把全国的有关情况介绍一下,结合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安排,我把北京的有关情况给大家作一个介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电子化注册工作的开展情况。

北京市应该是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电子化注册的工作,时间是2015年的11月,我们在北京的朝阳区电子化注册试点工作。随后相继开展了护士、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试点工作,2015年11月,我们在朝阳区开展了医师电子化注册试点工作。通过两年多的推进,建立了由医师、护士和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系统共同组成的北京市医政医管电子化注册平台,并不断地拓展工作内容,并陆续开展了美容主诊医师、知名专家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电子化备案。2017年5月份,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相关通知,目前北京市的医师、护士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已经在全市全面实施。截止到今年5月底,全市有10万余名医师、12万余名护士完成了个人的电子化注册账户的激活登记,激活率超过了95%以上。多个办事事项实现了全程网上办,最多跑一次,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办事的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精准、更加优化的服务。

二、 工作特点

(一)实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幅提高审批效率。优化审批服务是电子化注册的重要功能。电子化注册系统同时开发了网络端和手机端功能,办事人可通过互联网端直接录入和核对信息,提交办事申请,查询办理进度。系统对医师、护士的资格、注册等信息进行自动验证,避免错误信息提交;行政部门可在网络端对有关信息进行查验并进行在线指导,大大减少了办事人来回“跑腿”补正材料的困扰。借助网上流程,大幅减少和合并功能相似的材料,整合有关办理事项程序,医师注册共减少办理材料10项,护士单件申请材料件数从“5-20页”精简为“0-6页”,办事时间也大大缩短。刚才看短片的时候,里面被采访的同志,在我们政府服务办公大厅,欢迎媒体记者到政府服务大厅卫生计生窗口进行实地的了解。

(二)完善电子注册档案,强化自我管理主体责任。电子化注册实施后,信息系统的用户从行政部门拓展到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实现了辖区内医护人员执业生涯全周期动态管理。机构、医师和护士在获得更多信息和管理权限同时,也负起了更多自我管理的主体责任。通过信息系统,医疗机构可对本机构医师、护士资格、执业、多点执业等信息进行查询和统计,为加强内部管理、合理进行人员岗位调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医护人员可激活个人账户,查看自己的资格信息、注册信息、历史执业记录等个人档案,并进行学历、毕业学校、任职资格、照片等信息的更新。以上措施使全市医护队伍的信息更加精准,静态的档案变成了实时更新的“活档”,也大大调动了机构、医师和护士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三)加强信息公示共享,促进社会共同监督。实施电子化注册后,医疗机构、医师、护士执业和许可信息数据进一步完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行政许可和医师执业等信息的主动公开力度,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官网上建立电子化注册平台入口,优化了面向公众的查询公示功能,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增加了二维码;群众可以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网站的“北京市医政医管电子化注册平台”栏目中查询本市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执业注册信息,还可以通过扫码验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真伪,全面强化了公众对行业管理的参与共治和社会监督;在此基础上,促进注册系统与信用信息等系统的联通,为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四)探索跨区域注册试点,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落实国家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合作不断深化,医疗人才流动日益频繁;政府部门转变管理方式、建立更高效率的跨区域医疗人才流动机制已成为迫切的改革需求。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北京市与津冀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了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医师区域注册试点工作的文件,简化京津冀地区医师区域注册要求,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医师、护士、机构注册的电子注册改革,实现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提高注册和管理效率,为深入推进区域协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和政策基础。

下一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将继续积极推进电子化注册和网上办事服务,完善系统流程、优化方案设计,提升服务和管理功能;以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构建配置合理、运行规范、监督有力的准入管理模式,为社会办医、医生护士执业打通审批环节的“最后一公里”。

刘哲峰: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提问前先介绍一下您所在的媒体。

​中国卫生杂志记者:

能否请郭局或者高主任详细介绍一下实施电子化注册之后,能够为办事人或者申请人提供哪些具体的便利?谢谢。

高小俊:

我先回答这个问题,不全的请郭局长进行补充。

北京市的电子注册我刚才介绍了,从2015年起11月起开始实施,为什么在全国率先呢?因为北京有它的特点,截止到去年年底,北京市的医疗卫生机构有10986家,我们医务人员大概23万,其中执业的医师是10.6万,注册护士12.3万,北京市的人口是2000多万,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比例在全国算是比较高的,因为它的医疗资源非常丰富。为此,为了方便群众办事,特别是加强“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功能的提升,从2015年11月份在朝阳区率先实施了执业医师的电子化试点。从试点到目前在全市全面推开、全面实施,有以下几个便利给群众:

一是降低了办事的成本。北京市医师的注册、护士的注册,在中环办公地点,基本都是人工操作,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非常大。北京市政府在六里桥新建一个北京市政务大厅,我们搬到那儿去以后,对电子化注册开始进行探索试点,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帮助指导下,目前这套系统运行的比较好,办事人员在网上提供了办理业务申请之后,可以通过网上审核指导,能够非常便捷的进行办事。这就让我们办事的群众能够实现全程网上办,只跑一次,或者像郭局长说的,我们今后目标是一次也不跑,类似于这样的目标,降低办事成本。

二是掌握办理的进度。过去人工的办理时候,比如注册办理的时限是20天,护士也是20天,但是中医和港澳台的医师要注册是30天,办事人员如果没有这套系统的话,要实时的进行打电话咨询办理进度到什么程度了。电子化注册在全国实施以后,申请人可以实时查询办理进度,让办理人做到心里有数。

三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其中有两个比较好,一个是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登陆电子化注册的系统,实时的更新非许可的信息。另外一个是个人、医师和护士可以通过这套系统,修改比如照片、学历、培训等等非行政许可的信息。前面是更新的非许可的信息,后面是个人可以更新非行政许可的信息。这在过去是完全不能实现的,通过电子化注册就实现了。

四是简化了办理材料。执业医师减少10项,注册护士从过去20多页现在减少到了0-6页,大大简化了办理材料,而且一次性告知。通过互联网的验证、办理流程的调整、简化办理材料,特别是取消了像护士的补办护士执业证书和医师补办执业证书的相关材料等等,可以在网上查询到,进行及时补办。这些便利条件确实有利于办事人员办事。

电子化注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两个:一是提供便利,二是便于监督,或者叫“放管服”的目的也是这个。刚才,郭局长说到了,叫“宽进、快办”,我觉得这个表述非常形象,还有就是便于监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医生、护士,通过网上加强监管,刚才通过演示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功能在网上都可以进行实现。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刚才我打开一家北京市民预约的网站,这些网站有一些名医,在这些注册系统上查不到这些医生,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就是电子注册系统到底能够怎么样帮助监管部门监管?刚才有一个处长提到了将制定全国医疗机构的分布地图,这个工作有什么计划?谢谢。

郭燕红:

我特别高兴南方都市报的这位记者关注的是公众端。其实,我们电子化平台最重要一个功能也是为公众提供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查询服务。在查询过程中,医疗机构法定信息、名称、主要诊疗科目,以及允许他提供医疗的技术,以及他的法人代表,还有注册有效期,都是法定的注册信息。应该说,只要是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行执业登记的医疗机构都可以在网上能够查询到。这样的查询,大大的为老百姓看病就医提供了帮助,在寻求一家医疗机构的服务过程中,可以来识别这家医疗机构是不是具有医疗机构许可证,所寻求服务的领域是否是这家医疗机构法定的医疗科目,为公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选择和寻求正规的医疗机构提供了指引。

刚才这位记者非常关注的医师和护士,也可以在网上进行查询。在查询过程中,我们也建议还要去寻求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帮助。因为我们的信息是汇总信息,而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是法定的审批机构,建议两方信息进行核对。刚才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是在不断地更新的,比如有的医师正在申请过程中,他会有一个时间差。所以,我想这是回答您的第二个问题,在查询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可以查询到的,我们也经常提供这些服务,如果一旦查不到,我建议与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行沟通。

另外,这样一个信息平台加大了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我们在整个审批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每十秒更新的服务平台实时看到机构、人员注册的过程,包括注册科目和注册地点。为我们掌握医疗资源以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特别是统筹这些资源的配置,对多机构执业提供了监管手段。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监管平台,很难做到一人服务多家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

刚才记者非常关注电子地图的问题,什么时候能够推广到全国。我们也有一个时间表,还会跟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因为涉及到整个地图的使用,我们还会跟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尽快将全国的医疗资源配置地图能够网上可查、可询,就像北京市的这张地图一样。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

刚才老师们演示的时候也说到了医师的多点执业,请问郭局医师多点执业进展情况如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谢谢。

郭燕红:

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促进医师资源的合理的流动和科学的配置,特别是这些优质的医师资源、专家资源。一方面是激发医师的执业活力,另外一方面也是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让我们这些专家在多家机构为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同时也为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人才支撑。我们从演示中已经看到了,更多的医师从公立医院到了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社会力量举办的民营医疗机构。通过刚才演示,可以看到我们这项制度的实施与我们初衷是相符的。

2017年2月,我们委里专门修订了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这个办法是在医师多点执业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医师区域注册制度。我想解释一下医师区域注册制度,原来为什么有多点执业?因为原来医师执业注册地点是医疗机构。现在我们通过建立和发展医师区域注册制度,是将医师注册地点由原来的医疗机构修改为主执业机构所在的省级或者县级行政的区域,这样就能够实现所有的医师一次注册在区域内有效,就是在主执业机构所在的省级或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后,在省级这个区域或者县级这个区域的多家医疗机构都可以进行执业。多机构的执业就不需要再进行重新的注册,备案即可。刚才进行演示的有很多医师多点执业,其实是一个区域的注册概念,有的已经在两家、三家医疗机构进行执业。而且通过这样一个电子化的平台,我们可以实时看到,一方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院实时看到医师多点执业的情况或者区域执业的情况,同时为医师办理备案提供极大的便利,他可以不跑路,直接在网上申请备案,最后得到同意的反馈,非常方便。

自区域注册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已经有11万名的医师进行了多机构的执业,2017年比2016年增长了79%,而且主要的流向是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机构流向,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老百姓在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让大医院的专家进行看病,社会办医的人才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缓解,应该说医师区域注册制度不断地完善,应该说与我们最初所设计的促进医师资源合理流动和让优质医师资源可及性能够不断地扩大,这样一个目标是基本实现的。

天津电视台记者:

想关注一下信息安全问题。刚才看到很多电子化信息会在当中,怎么保证信息安全?第二简单介绍一下京津冀地区这两年当中数字化的进展怎么样?

付强:

感谢天津电视台记者的提问,很高兴你关注到了信息安全的情况。信息安全是这次电子化注册改革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从这项改革推动之初就把信息安全作为了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加以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早就要求各地建立数据安全管理的责任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性的测评和风险评估,加强数据安全的监测和预警。目前,这个系统是国家级和省级两级的电子注册系统来组成,所以两级的电子注册系统均采用了三级安全等保体系。在软件技术上采用了“U盾+手机绑定”的方式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安全认证,保证用户身份的合法。对于重要的等级的部门,他的信息安全采用了VPN专网介入方式,基本做到了逻辑上的隔离。对存储在数据库当中的数据,采用专用加密算法,对每一条数据都要进行确认,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同时配套完备的网络运行的维护制度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所以通过这样一些制度的建立和技术措施的采取,能够保证我们网络安全、保障敏感数据不丢失、不外泄。这个系统运行至今应该说在安全方面一直做的比较有保障。谢谢。

健康报记者:

请问付强研究员,您刚才在提到电子化注册系统的特点的时候,是开放、共享、动态、及时,是如何实现动态的掌握我们的医疗资源的配置情况呢?谢谢。

付强:

电子化注册系统刚才介绍了,展示大家也看到了,包括医疗机构的登记,包括医师护士的注册信息。特别是和大家强调的是,在国家层面是汇总信息,但从信息的来源来说,不是单纯的汇总,是各个具有办理审批业务职能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依法进行业务办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是真实的,有效的,可以追溯的数据。在这个系统当中的数据,每一条数据我们都能够还原到具体的机构和个人,包括具体办理的时间和所申请的事项。而这些办理的过程都会在系统当中记录下他的实时系统,是一个连续动态的信息。这样的信息逐条汇总,最后就会形成不同地域实时动态的一个医疗资源配置的情况。政府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系统来掌握医疗资源的配置情况,同样也可以掌握这些资源的使用和流动的情况。那么,从而为我们国家和各地在编制医疗服务的体系规划、在进行相关的医疗管理方面提供一些数据的支撑。谢谢。

刘哲峰:

谢谢付强研究员。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再见。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韩昊辰
Baidu
map